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大城市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调研报告

2014-04-09 09:27 来源:51网 分享到:

外来务工人员融入“攀枝花百万人口大城市”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调研报告

攀枝花市总工会

摘  要

当今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已成为推动各国发展的两大引擎。在世界各国加快城市化进程中,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不断崛起,已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显著标志。当代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已成为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历史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城时代”的趋势下,如何充分利用城市规模和人口效应集聚生产要素、突破城市发展困境、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课题。全球城市发展经验表明,特大城市始终是城市化的核心,并且在城市化水平稳定的情况下,特大城市仍将不断发展和完善。目前,攀枝花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城市转型和大力改善民生的关键时期,根据中央和省委的战略决策,着力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快推进功能区建设,提升国际化水平,到2015年建成川西南、滇西北交界地区最具竞争力的特大中心城市,增强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是攀枝花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要建成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必须吸引和留住外来务工人员。在这种背景下,外来务工人员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进入到一个新的城市之后,必然要面临诸如就业、教育、社会关系交往等问题。也就是,外来务工人员必须适应城市中的现代生产体系和现代性的社会互动规范,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成为适应新社会生活的社会成员,即通常所谓的社会融入或社会融合。为加快城乡统筹,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建设,吸引和留住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落户攀枝花、建设攀枝花,把攀枝花建设成为百万人口大城市,了解攀枝花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融入情况,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在攀枝花市社会融入上存在的问题,为市委决策提供依据,确保攀枝花市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实现“两化”互动、在推进新村建设、实现统筹城乡发展上走在全省前列。

本研究基于对攀枝花市东区、西区、仁和区、米易县、盐边县、钒钛产业园区在攀工作的非攀枝花城镇户籍人员以及攀枝花本市乡--城外来务工人员(农村户籍劳动者)进行的问卷调查资料的分析,发现目前攀枝花外来务工者社会融入度偏低,影响融入的主要因素涉及居住、社区、经济、就业、教育获得等方面。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文章提出:

一、构建外来务工者社会融入政策体系的8点建议:

1、完善社保体系,应对生存风险。

2、落实职业培训,提高就业能力与综合素质。

3、提供住房支持,实现外来务工人员的安居乐业。

4、提供法律支持,维护外来务工人员合法权益。

5、加大教育投入,构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保障体系。

6、优化产业结构,壮大经济水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7、优化城市环境,加大环境保护的投入。

8、改革户籍障碍,消除身份歧视与制度排斥。

二、提高外来务工者社会融入的7点策略建议:

1、创新管理服务机制,完善外来务工人员服务平台。

2、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就业能力。

3、大力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看病难等问题。

4、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发挥维权网络作用。

5、加大外来务工人员优惠政策宣传力度。

6、完善文化设施建设,丰富外来务工人员精神生活。

7、发展专业化社区服务中心,从而加快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城市的进程。

一、调研背景 

当今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已成为推动各国发展的两大引擎。在世界各国加快城市化进程中,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不断崛起,已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显著标志。当代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已成为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历史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城时代”的趋势下,如何充分利用城市规模和人口效应集聚生产要素、突破城市发展困境、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课题。全球城市发展经验表明,特大城市始终是城市化的核心,并且在城市化水平稳定的情况下,特大城市仍将不断发展和完善。目前,攀枝花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城市转型和大力改善民生的关键时期,根据中央和省委的战略决策,着力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快推进功能区建设,提升国际化水平,到2015年建成川西南、滇西北交界地区最具竞争力的特大中心城市,增强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是攀枝花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

攀枝花市目前常驻城市人口70余万,农村人口40余万。根据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攀枝花建成百万人口特大城市的时间和发展定位以及攀枝花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时间和发展定位,攀枝花市要建成百万人口特大城市,必须能够吸引和留住外来务工人员,实现人口效应集聚生产要素,必须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融入。

社会融合(social inclusion) 是个体和个体之间、不同群体之间、或不同文化之间互相配合、互相适应的过程。流动人口或外来农民工乡城迁移的适应城市生活的过程实际上是再社会化的过程,流动人口适应城市生活必须具备3个方面的基本条件:第一,在城市找到相对稳定的职业;第二,这种职业带来的经济收入及社会地位能够形成一种与当地人接近的生活方式,从而使其具备与当地人发生社会交往,并参与当地社会生活的条件;第三,由于这种生活方式的影响和与当地社会的接触,使新外来务工人员可能接受并形成新的、与当地人相同的价值观。因此,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包括3个层面: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心理或文化层面。对城市新外来务工人员社会融合问题的定性研究,发现新外来务工人员与城市社区的“二元关系”正在发生变化,即从相互隔离、排斥和对立转向一种理性、兼容、合作的“新二元关系”,新外来务工人员与城市社会融合可能依次经历三个阶段的构想,分别是“二元社区”、“敦睦他者”和“同质认同”。“敦睦他者”是新外来务工人员与城市社会融合的关键阶段,在此期间需要政府、社区和新外来务工人员共同做出努力。社会融合的经济、社会和心理或文化层面是依次递进的,经济层面的适应是立足城市的基础;社会层面是城市生活的进一步要求,反映的是融入城市生活的广度;心理层面的适应是属于精神上的,反映的是参与城市生活的深度,只有心理和文化的适应,才能使流动人口完全融入于城市社会。因此,“融合与适应不是简单地等同于同化,它比同化具有更加主动积极的意义”。社会融合应该从家庭经济、日常生活、与当地居民的关系、生产劳动、社区认同等方面来分析。从就业与创业中迁移者的城市适应角度,社会融合应当从对城市生活的感受、经济生活、生活方式、社会交往、恋爱婚姻等方面来分析。社会融合的概念一直以来都是作为对弱势群体的社会学关怀而提出的,无论是对那些远走异国的国际外来务工人员来说,还是对我国特有的社会底层劳动力流动大军和有制度保障的政策外来务工人员而言,相对于本地居民,他们都是一定意义上的弱势群体。虽然他们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别,然而面对陌生的新环境,都面临着同样重要的社会融合问题。

目前攀枝花的产业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为加快城乡统筹,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建设,吸引和留住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落户攀枝花、建设攀枝花,把攀枝花建设成为百万人口大城市,了解攀枝花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融入情况,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在攀枝花市社会融入上存在的问题,为市委决策提供依据,确保攀枝花市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实现“两化”互动、在推进新村建设、实现统筹城乡发展上走在全省前列。

二、调研目的

本研究基于攀枝花市东区、西区、仁和区、米易县、盐边县、钒钛产业园区在攀工作的非攀枝花城镇户籍人员以及攀枝花本市乡——城外来务工人员(农村户籍劳动者)进行的问卷调查资料的分析,了解攀枝花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经济、生活、子女教学等基本情况,了解他们融入攀枝花最顾虑的问题,以及他们迫切需要市委、政府解决的问题,为市委决策提供依据。

三、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定性(座谈会、专家访谈)和定量(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四、调研设计

(一)定性研究

本次调查首先通过与攀枝花市相关领导部门进行沟通,确定本次调查的问题和调查目的。其次通过与相关专家访谈,以及二手数据的分析,进一步明确调查问题和调查内容。

攀枝花市总工会领导带队调研,选取三区两县和钒钛产业园区、财贸工会7个调研单位,每个调研单位安排4个调研点,每个调研点召开30~50人的外来务工人员参加的座谈会,了解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生活基本情况,思想状况交流,愿望和打算,以及最希望得到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在回顾相关国内外关于社会融入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设计结构性调查问卷,调查外来务工人员的家庭基本情况、工作与生活情况、社会融入情况以及外来务工人员迫切希望市委、市政府出台什么政策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共40个题项。

(二)抽样

采取分层抽样方式,调查以在攀枝花市工作的非攀枝花城镇户籍人员,主要包括外地来攀就业、创业的劳动者,以及在生产经营单位就业的本市农村户籍劳动者为调研对象。在三区两县(东区、西区、仁和区、盐边县、米易县)、钒钛产业园区各抽取样本500份,四大企业(攀钢、十九冶、攀煤、钢城集团)各发放问卷200份;财贸、教育、建设建材、交通、卫生产业工会各抽取样本200份。市总工会在三区两县和钒钛产业园区、财贸工会7个单位抽取样本1000份,总共抽取5800个样本。

(三)数据收集

1、组织领导

本次调查,攀枝花市总工会成立了外来务工人员融入“攀枝花百万人口大城市”调研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整个调研工作的领导、统筹、协调和督促等相关工作。在市总工会组织部下设办公室。

2、数据收集

市总工会分成2个调研组,到企业或外来务工人员聚集区开展实地调查。2个小组对抽样单位共发放调研问卷1000份。

各区县、大企业、园区、产业工会,按属地管理原则和职责权限,根据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的问卷,组织人员成立调研组,到管辖范围内的企业或外来务工人员聚集区开展实地调查。三区两县、钒钛产业园区各完成调查问卷500份,四大企业各完成调查问卷200份,财贸、教育、建设建材、交通、卫生产业工会各完成调查问卷200份(其中教育工会因时值暑假,未能调研)共发放问卷5703份。五个产业工会配备2名志愿者帮助开展工作。

各调查小组采取集中发放问卷,对问卷题项逐题进行回答说明。现场发放、回收问卷,并在调查现场巡回回答受访者填写问卷时提供咨询和解答。在问卷回收时检查问卷的回答率,确保问卷的有效,以及减少调查误差。

领导小组办公室通过明查暗访等方式对各单位进行的调查实施监督。

各调查小组对所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在调查数据基础上形成一份分析报告。

五、统计分析工具及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比例分析和归纳总结(开放性问题)分析方法,定量数据用SPSS 16.0进行统计分析。

六、数据分析

(一)样本描述

本研究采取分层抽样方式,抽取攀枝花市三区两县、钒钛产业园区、四大企业、财贸、教育、建设建材、交通、卫生产业工会所属地在攀枝花市工作的非攀枝花城镇户籍人员,主要包括外地来攀就业、创业的劳动者,以及在生产经营单位就业的本市农村户籍劳动者。通过攀枝花市总工会、各区县、园区、行业工会统一组织,集中进行问卷调查。正式调查共发放问卷5800份,收回有效问卷5703份,问卷有效率98.3%。

表1 样本结构特性分析

项 目

类    别

样本数

百分比(%)

累计百分比(%)

户籍

A.非攀枝花户 

3419

60.0

60.0

B.攀枝花农村户 

2284

40.0

100

性别

A.男              

3773

65.9

65.9

B.女

1950

34.0

100

年龄

A.16-20岁     

1345

23.7

23.7

B.21-25岁

2049

36.2

59.9

C.26-35岁

1793

31.6

91.5

D.36-45岁

474

8.4

99.9

E.46岁以上

6

0.1

100

文化程度

A.小学及以下

841

14.9

14.9

B.初中 

2610

46.3

61.2

C.高中及中专、中技

1458

25.8

87.0

D.大专以上

734

13.0

100

婚姻子女状况

A.未婚 

1512

26.2

26.2

B.已婚

1727

29.9

56.1

C.已婚并有子女

2360

40.9

97.0

D.离异

178

3.1

100

家属生活工作情况

A.留守在家 

1725

30.8

30.8

B.与您一起生活,并有自己的工作

1533

27.4

58.2

C.与您一起生活,但无收入

1023

18.3

76.5

D.配偶与您在一起,小孩留守在家

730

13.0

89.5

E.其他

587

10.5

100

在攀务工累计时间

A.1年以下    

653

11.4

11.4

B.1~3年    

1750

30.6

42.1

C.3~5年   

1502

26.3

68.4

D.5~10年    

1069

18.7

87.1

E.10年以上

736

12.9

100

至今变动工作的次数

A.0次      

1811

32.2

11.4

B.1-2次      

2173

38.6

70.8

C.3-4次      

1254

22.3

93.1

D.5次及以上

388

6.9

100.0

样本组成中,女性占34.1%,男性占65.9%;非攀枝花户籍的占60%,攀枝花农村户籍的站40%。年龄35岁以下的占到91.5%,其中以21~25岁最多,占到总调查人数的36.2%,其次是26~35岁占到31.6%。中专及以下教育程度占到87%,而其中初中文化程度最多,占到总调查人数的46.3%。家属一起流动的占到45.7%,其中60%的家属有自己的工作,40%的家属没有收入;家属留守的占到30.8%。在攀累计工作时间1~3年的占到30.6%,在攀累计工作时间在5年以下的占到68.4%。工作变动次数1~2次的占到38.6%,其次是没有变动过的,占到32.2%。变动次数在2次及以下的,占到70.8%。

(二)工作和收支情况分析

1.外出务工目的分析

外出务工的目的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养家糊口(46%)、换环境图发展(16%)和见世面开眼界(14%)。养家糊口几乎为一半左右的外来务工者外出务工的主要目的。

 

图1 外出务工的目的

2.工作行业分布

在攀外来务工人员大部分从事采掘(17%)、化工(15%)、冶炼(13%)、建筑(10%)等重体力和有危害行业,占到总调查人数的55%;服务业(餐饮住宿14%,地产物业2%)只占到16%。

 

图2 工作行业分布情况

 

3.每天工作时间分析

如图3所示,外来务工者每天工作在8~12小时的占到调查人数的75.2%, 超过12小时的仅占4%,8小时以下的占20.8%。表明外来务工者的每天工作时间大部分超过8小时。 

 

图3 每天工作时间

4.月工资收入情况分析

扣除必须缴纳的社会保险、税金等后,外来务工者目前的月工资收入(包括各种奖金、补贴)的情况如图4。占调查人数的49.9%的人月净收入在1000元~1999元之间。2000元~2999元之间的占30.1%。 3000元以上及1000元以下的各只占到10%左右。

 

图4 月工资净收入情况图

5.月支出情况分析

 

图5 每月支出情况

如图5所示,在攀外来务工人员每月支出在500~999元的为最多,占到30.3%,其次是1000~1499元,占29.2%。1500~1999元的占到20.1%。

外来务工者的支出主要用于日常生活开销(35%)、子女开销(含上学费用)(19%)和租房(12%)。用于休闲娱乐及购买保险的仅占4%和3%。治病费用和交通费用都为11%(图6所示)。

 

图6 主要支出情况

(三)生产安全及保障状况分析

图7 生产安全及保障情况

1.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分析

外来务工者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参加相关的安全培训的占到总调查人数的10%左右,90%的都参加过不同层次的安全培训,其中有严格的安全制度,参加过各类相关安全培训的占到36.3%。

2.企业对生产安全因素的关注分析

占89%的企业对生产危害因素进行了检查和整改,依然有11%的企业没有重视生产安全因素的管理。

3.劳动保护用品领取情况分析

外来务工者88%按时按量领取了劳动保护用品,但也有12%的外来务工者没有领取劳保用品。

4.企业提供免费健康体检情况分析

统计数据显示,有23%的企业没有给外来务工者提供免费的健康体检,77%的企业为外来务工者提供了健康体检。

(四)收入保障情况分析

 

图8  收入保障情况分析

1.企业工资发放情况分析

如图8所示,依然有19%的企业拖欠务工者的工资情况,81%的企业都是按时发放工资。

2.劳动合同签订情况分析

调查显示,85.1%的外来务工人员与企业签订了不同期限的劳动合同,但仍有14.9%的外来务工人员没有同企业签订合同(参见图8)。

3.改善工资的有效途径分析

数据显示,39.2%的外来务工者认为改善工资的有效途径是政府出台相关保障性政策,30%的外来务工者认为获取工资的有效途径是通过单位工会和工资集体协商,而30%的调查者(多数为第三产业私营企业从业人员)认为是自己与单位行政协商。

 

图9 改善工资的有效途径

(五)子女接受教育情况分析

 

图10 子女就读情况分析

数据显示,68%的外来务工者目前有子女在读书,其中50%的在原籍读书,50%随务工者在攀就读,学校主要以攀枝花公立学校为主,占到在攀就读的71%。要交纳借读费及私立学校费用的要占到35%。而农民工子弟学校就读的只占在攀就读的17.5%。

(六)养老及社会保险情况分析

1.养老措施分析

外来务工者养老措施排列前3位的分别是:在工作单位参加了养老保险(44.3%)、在老家参加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21.7%)、定期存钱养老(10.2%)。

 

图11 养老措施分析

2.企业为外来务工者购买保险情况分析

如图12所示,企业给外来务工者购买的保险种类排列前三位的分别是:养老保险(22.3%)、工伤保险(21.4%)和医疗保险(19.8%)。有18%的企业为员工买了失业保险。

 

图12 企业为外来务工者购买保险情况分析

3.没有参加保险的原因分析

没有参加社保的理由如下图所示:

 

图13 未参加保险的原因

其中因为费用太高的占到31%;对社保政策和将来变化不了解的占到37%。

(七)住房及相关政策情况分析

1.住房状况分析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外来务工人员目前主要以单身宿舍(39.3%)和租房(33.2%)居住为主,占到总调查人数的72.7%。商品房的不足9%。依然有7%的外来务工者住在公棚和亲戚朋友家。

 

图14 住房状况

2.住房政策了解和满意度分析

占到70%的外来务工者不知道攀枝花制定有廉租房、公租房政策;75%的外来务工者不知道在攀居住2~3年能享受公租房、廉租房,而有近15%的受访者不知道能享受公租房、廉租房。

 

图15 对公租房、廉租房政策了解情况分析

(八)社会融入状况分析

1.对目前生活的满意度分析

如图16所示,对目前生活满意的占19%,一般的为29%,很满意的6%,而不满意的占到36%,很不满意的10%。我们把满意度从“很不满意”到“非常满意”划分为五级,分别赋值为1到5分来分析满意度情况,满意度的均值为2.77,低于“一般”3分的水平水平,处于不满意状况。

           图16 对目前生活状况满意度分析

2.外来务工者入城后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数据显示,外来务工者入攀后面临的主要问题,排列前三位的分别是:收入问题(33%)、住房问题(27%)和子女教育问题(18%)。这三类问题占到总调查人数的78%。

 

图17 入攀面临的主要问题

3.外来务工者得到社区当地居民帮助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外来务工者在遇到困难时,几乎半数的人都没有得到社区当地居民的帮助(47.7%),只要有困难就能得到帮助的仅占15.7%。

 

图18 当地社区对务工者的帮助情况

4.外来务工者社会网络分析

资料显示,外来务工者在攀业余时间的主要交往对象是工友(46.7%)和老乡(30.3%),占到总调查人数的77%。仅有不到20%的人是与当地居民有交往。说明外来务工者的主要社交网络局限于外来务工者之间。

 

图19 务工者的社交网络情况

5.外来务工者未来流动意向分析

数据显示,只有21%的调查者可能落户攀枝花,返乡的占到36%,还有接近24%的人对未来流动意向没有想过。

 

图20 未来流动意向

6.外来务工者家庭成员落户攀枝花可能性分析

数据显示,外来务工者家庭成员落户攀枝花的可能和非常可能的占到37.2%。我们把可能性从“根本不可能”到“非常可能”划分为5级,分别赋值为1到5分,分析家庭成员落户攀枝花可能性情况,其均值为2.95,落户攀枝花的可能性接近“一般”3分。

图21 家庭成员落户攀枝花可能性

7.外来务工者家庭落户攀枝花最困难的因素分析

如下图所示,排列外来务工者家庭落户攀枝花最困难的前三位因素分别是买不起住房(61.6%)、就业机会少难以养家糊口(15.5%)和子女上不起学和上不到好学校(12.7%)。

 

图22 务工者家庭落户攀枝花最困难的因素

(九)外来务工者期望政府帮助的方面及对现行政策满意度分析

1.外来务工者最希望得到政府帮助的方面

数据显示,外来务工者最希望得到政府帮助的方面排列前三位的分别是:住房保障性政策(24.2%)、监督用人单位履行劳动合同(19.5%)和子女教育保障性政策(16.4%)。就业信息提供(15.7%)和职业技能培训(15.4%)也显得较为重要。

 

图23 最希望得到政府帮助的方面

(2)外来务工者对现行政策满意度

受访者对攀枝花现行的有关外来务工人员的政策的满意情况,38%的受访者认为一般,满意和不满意的比例很接近,分别为23.8%和27.8%。而表示很满意的仅占调查人数的6.5%,非常不满意的也达到4%。

我们把满意度从“非常不满意”到“非常满意”划分为五级,分别赋值为1到5分来分析满意度情况,满意度的均值为3.01,高于“一般”3分的水平。

 

图24  外来务工者对现行政策满意度

七、主要结论及建议

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外来务工人员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进入到一个新的城市之后,必然要面临诸如就业、教育、社会关系交往等问题。也就是,外来务工人员必须适应城市中的现代生产体系和现代性的社会互动规范,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成为适应新社会生活的社会成员,即通常所谓的社会融入或社会融合。攀枝花市是一座新兴的移民城市,进入21世纪,攀枝花的产业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在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吸引和留住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落户攀枝花、建设攀枝花,把攀枝花建设成为百万人口大城市,使外来务工人员更容易融入攀枝花,是攀枝花市今后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本次调查以在攀枝花市三区两县(东区、西区、仁和区、盐边县、米易县)、钒钛产业园区、四大企业(攀钢、十九冶、攀煤、钢城集团)、财贸、教育、建设建材、交通、卫生产业工会所属企业(组织)工作的非攀枝花城镇户籍人员(包括外地来攀就业、创业的劳动者)、生产经营单位就业的本市农村户籍劳动者为调研对象,分层抽样问卷调查了5703位外来务工人员,内容涉及个体基本特征、工作及收支情况、劳动安全及保障、收入保障、养老及社会保险、子女入学、住房及保障以及社会融入情况、希望政府政策支持等方面。

(一)主要结论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攀枝花外来务工人员的个体基本特征

外来务工人员以青年、已婚者居多,受教育程度较低,工作变动相对频繁。男性多于女性,非攀枝花户籍的占到60%,攀枝花市农村户籍的占40%。年龄在35岁以下占91%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以初中毕业最多,其次是高中和中技;已婚者占到71%。其中有子女的占到受访者的40%;58%的务工者夫妻伴随,有30%的受访者家属均留守在家。在攀累计工作时间以1~3年者最多,在攀累计工作时间5年以下的总共占到68%。91%的务工者都有至少一次工作变动。

2.工作、收支情况

在攀外来务工人员多集中于重体力、低技能、有危害性工作,服务性和技术性工作相对较少,收入相对较低,支出也相对较低。外来务工的主要目的以养家糊口为主。

3.劳动安全及保障

在攀外来务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劳动保护及企业对劳动安全的重视程度较高。90%左右的企业对员工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安全教育培训、劳保用品发放和安全危害因素的检查和整改。89%的企业能为外来务工者提供免费的健康体检。

4.收入保障情况

20%的企业拖欠外来务工人员的工资和没有签订劳动合同。部分规模较小、管理较差的三产企业对《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持消极态度,加之部分外来务工人员误解签订劳动合同后限制其自由流动、不愿缴纳社会保险等原因不愿签订劳动合同。工会组织应进一步加大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加强《劳动合同法》实施的监督,构建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

5.教育获得

外来务工者子女在攀接受教育主要以公立学校为主,但要缴纳借读费用。教育获得的成本较高。同时农民工子弟学校相对较少,教育资源欠缺。外来务工者本人获得职业教育、提高劳动技能的机会少。

6.住房满意度

影响外来务工者经济收入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居住费用。居住条件普遍较差,以单身宿舍和租住为主;对外来务工者相关住房政策宣传不到位,外来务工者大多数不知道攀枝花有针对外来务工者的廉租房、公租房政策。

7.社交网络

外来务工者的社会交往封闭。外来务工者的社会关系主要基于老乡、家庭与工友形成的非正式网络关系,他们与城市居民之间近乎处于“平行生活”的状态,“没有互动的共存”,外来务工者仍然没有很好地整合到城市社会之中。社区活动中参与不足,主要是因为 “没有用”或“没有闲暇时间”。他们生存压力大,消费能力低,缺乏参与社区活动的机会、信息或时间,在繁华都市背后过着黯淡的生活。同时,社区及原居民对外来务工者提供的支持很少。

8.生活满意度

攀枝花外来务工者对目前的生活满意度较低,处于不满意状态。

9.外来务工者入城后面临的主要问题

外来务工者入攀后面临的主要问题,排列前三位的分别是:收入问题、住房问题和子女教育问题。

10.攀枝花市社会融入度

外来务工者在攀枝花的社会融入度普遍较低,落户攀枝花的可能性低,返乡和异城流动的意向大。外来务工者家庭落户攀枝花最困难的因素是买不起住房、就业机会少难以养家糊口和子女上不起学和上不到好学校。

11.政府对外来务工者的帮助

政府的保障性住房政策目前没有覆盖外来务工者。监督用人单位履行劳动合同和子女教育保障性政策、就业信息提供和职业技能培训方面的帮助宣传不够、落实不到位。外来务工者对现行针对外来务工者的政策的满意度一般。

(二)建议

1.构建外来务工者社会融入政策体系

本研究建议攀枝花市成立负责外来务工人员相关事务的独立部门,通过社会政策专业的介入,加强外来务工人员社会政策的研究、制定与管理工作,不断完善外来务工人员社会融入政策体系,通过建立并完善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就业培训与服务、提供住房支持、提供法律支持、改革户籍制度等努力,整合外来务工人员现有的相关政策举措,加快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融入进程。

1)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应对生存风险。

适应城镇化、老龄化和国家长远发展的需求,进一步有效落实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措施,提高宣传力度,监督企业和组织对现行相关政策的有效执行。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按照多层次、多类型、灵活便捷的原则,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多元化,满足进城务工人员的需求,确保城市社会保障与农村社会保障接轨;建立公益劳动组织,为暂时失去工作的进城务工人员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公益劳动组织由政府出面建立,财政给予支持,主要为失去工作的进城务工人员提供清理环境卫生、维持交通秩序、公益服务等工作,满足其在城市生活的最低需求;加大进城务工人员的入会力度,尽最大努力解决和反映进城务工人员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积极引导他们在遇到难题和困境时有申诉和寻求帮助的渠道。

2)落实职业培训,提高就业能力与综合素质

建立开放的城市培训系统。各级政府需要对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专项投入,加强输出地政府、输入地政府的网络合作工作,通过专项转移支付为外来务工人员培训提供长期资助,调动企业、非政府组织、民间机构的积极参与,发展公益性的专业化外来务工人员培训项目,提高就业能力,减低失业风险、稳定工作关系,促进劳动力市场的融入,为经济持续发展有效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通过有报酬的工作促进社会融入,提高积极性,增强认同感与凝聚力,进而促进经济有效发展,同时增加外来务工人员的收入与消费水平,刺激内需,为经济发展注入持久的动力。

教育培训和就业服务是长期性的社会政策行动,在培训内容上将农民工基本职业素质与具体技能相结合;不仅涉及劳动力就业需要,也包括作为新市民融入城市生活相关的社会知识、规范与价值。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劳动保障、农业、教育、财政、扶贫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建立稳定的劳务培训基地,发展订单式培训。对参加培训的农民工给予适当培训费补贴,推广“培训券”等直接补贴的做法,重视贫困地区的培训。

3)提供住房支持,实现外来务工人员的安居乐业

只有“安居”方能“乐业”,急需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问题,改变生活空间的边缘化,促进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融入。当前大量的农民工从临时性居住转向长期性定居的状况,住房需求对城市住房提供带来很大的冲击,在住房政策方面,既要低成本地解决外来务工人员住房需求,又要防止产生严重的棚户区现象,建立完善面向农民工的租房市场。多渠道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居住条件,开发建设统一管理、供企业租用的农民工集体宿舍,加强外来务工人员聚居地区的社区管理,提高公共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加快住房制度的改革,发展廉租房制度。用人单位和个人可缴存住房公积金,用于外来务工人员购买或租赁住房。有关部门需研究保障性住房政策对外来务工人员的覆盖。

4)提供法律支持,维护外来务工人员合法权益

政府与社会机构强化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督引导,加强企业与外来务工人员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监督企业和用人单位切实执行《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劳动合同规范用工,依法维护外来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加强劳动争议调解、推行诉调对接、简化诉讼程序、强化源头治理,切实做好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法律服务工作。将财力、制度设计、操作化等具有可行性的举措,通过政策的形式确立,加强行政的支持和执行力度。

5)加大教育投入,构建外来务工者子女教育保障体系

强化政府在相关教育政策及财政方面的支持。出台保障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享受平等受教育机会的政策措施,克服社会变革对区域义务教育的消极影响,对学校校舍的扩建、改建、设施、设备投入等前提条件和经费来源,及应增加师资的数量、科目等问题,从政策上做出科学界定,对资金来源做出明确规定,从责任上做出明确分工。对于接纳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学校,其专项经费应由省、市、区三级政府共同承担,以解决因区级财政无力独自改善办学条件而使教育质量下滑的问题。   

实施城乡结合部地区进城务工子女子弟学校规划建设工程。在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应该在那些学额趋于饱和状态,且不具备自身改建、扩建条件的学校所处地区增加新建学校,建议实施“城乡结合部地区进城务工子女子弟学校规划建设工程”,工程可按计划、分步骤实施。在“十二五”期间,在城市进城务工随迁子女集中的、入学矛盾比较突出的城区,率先规划建设九年义务教育学校,缓解入学压力。政府在规划城市建设规划用地时,要预留义务教育学校建设用地,经费筹措以市、区两级财政为主渠道,省财政按一定比例给予补助。新建学校要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进行,通过对几年内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流动情况的调查统计,掌握人口分布的一般趋势,预测未来五年左右的生源数量,规划学校布局和建设规模。

6)优化产业结构,壮大经济水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攀枝花市长期以来主要依托煤炭、钢铁等资源基础开发和初级加工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进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发展为生产企业提供支撑的服务型产业、物流业;加大力度发展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拓宽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渠道。研究和加大投入对资源性产业的深度开发和深度加工,突出发展前景,实现事业留人、产业留人,提高攀枝花市对人才的吸引力。

7)优化城市环境,加大环境保护的投入。

攀枝花市的产业结构中,工业以资源型生产企业为主,生产过程中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同时,攀枝花气候炎热,空气湿度小,外来务工人员难以适应攀枝花的生活环境。政府要加大力度对污染型企业的监督,督促企业改进生产工艺,加大环保投入,减少环境污染。攀枝花城市环境改善,不但可以吸引外来务工人员定居攀枝花,同时也可以减少攀枝花现有人才的流失。有利于打造攀枝花市百万人口大城市目标的实现。

8)改革户籍障碍,消除身份歧视与制度排斥。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降低外来务工人员(乡-城移民)落户门槛。基于户籍的流动人口管理制度与社会福利制度所形成的结构性排斥,成为移民融入的根本性障碍。尽快确定和落实《中共攀枝花市委、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户籍制改革的意见》。

(2)提高外来务工者社会融入的策略建议

1)创新管理服务机制,完善外来务工人员服务平台。

外来务工人员的问题涉及到公安、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安监、司法、工会等多个部门和组织,需要政府组织各部门协调合作,实现信息共享和职能互补,为外来人口提供综合化服务和管理,完善外来务工人员综合服务机构,实行综合管理服务,在就业指导、子女就学、权益维护、医疗保健、法律援助、来访接待等方面,提供“一站式”的帮助和服务。

2)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就业能力。

整合现有各类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机构,建立外来人员培训教育基地,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好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对外来务工人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素质。鼓励外来人员自主选择培训学校和培训方式,培训资金以务工者所在企业出资和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适当予以补助相结合。拓宽培训知识面,将就业指导、安全知识、依法维权和公民道德规范等内容融入职业技能培训中,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整体素质。使外来务工人员认识和主动维护自己的利益,进行理性择业,有序流动,减少盲目性。

3)大力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看病难等问题。

由于外来务工人员不断涌入,城市的教育资源以及医疗卫生资源严重滞后,已经满足不了人口增长的需求。因此建议政府想方设法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工作的经费投入,在外来务工人员工作、生活相对集中的区域增办公立学校,并鼓励社会资源开办私立学校,降低外来务工人员进入公立学校的门槛,想方设法实现公办、民办或民工子弟学校资源共享。卫生服务按照实际人口适当增加医疗工作人员编制、医务人员数量、医疗服务网点等。

4)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发挥维权网络作用。

加大法制宣传力度,通过培训、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引导外来务工人员增强法制观念和维权意识,掌握劳动合同的基本常识。加大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和监督力度,帮助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维护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健全外来务工人员维权组织,发挥以工会牵头的维权网络作用,及时妥善帮助外来务工人员解决劳务、劳资纠纷等维权中的突出问题,切实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加大劳动保障监察队伍的建设,强化执法力度,重点查处用人单位不签订劳动合同、拖欠克扣工资、不缴纳社会保障金、不提供劳动安全卫生条件、不赔付工伤和职业病经济补偿等违法行为。

5)加大对外来务工人员优惠政策宣传力度。

要让外来务工人员融入攀枝花、落户攀枝花、建设攀枝花,就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爱和整个社会对他们的接纳。目前我市已出台了许多有利于外来务工人员落户攀枝花的住房保障、子女就学保障等优惠政策,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并不知晓,现有很多政策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因此,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针对外来务工人员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如子女入学减免学费、廉租房、公租房政策等。让外来务工人员充分了解政策条款和申请途径,切实享受到这些优惠政策。

6)完善文化设施建设,丰富外来务工人员精神生活。

要进一步加大文化活动设施建设力度,满足日益增长的职工文化需求,充分利用新建设的电影院、文化宫、文化广场等文化活动设施,发挥工、青、妇等群团部门的作用,通过建立形式多样的文化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外来务工人员的业余文化生活,帮助外来务工人员走出文化沙漠,使之有亲切感、归属感。注重在外来务工人员中构建健康、积极、文明的打工文化氛围,以增强他们对攀枝花的认同和热爱。要通过组建、扶持创建各种形式的外来务工人员社团,为广大外来务工人员施展才华提供舞台,反映外来务工人员的心声,展示他们的风采,促进交流,增进认同。    7)发展专业化社区服务中心。

为了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融入,社区应进一步发挥重要的作用。社区管理模式需要从行政管理向着社区自治模式转变,从垂直化管理向着扁平式的民主管理转变,为专业化社区中心的建设提供有利的组织环境,积极发展网络工作模式。有条件的区(县)可建立专门的针对性强的外来人员服务中心,为他们提供集中服务我国社会服务部门发展缓慢,依靠政府、私有部门、家庭提供的模式,难以满足外来务工人员的多样化需要,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积极发展网络工作模式:第一、在社区工作中急需引入非营利组织、志愿部的加入,实现社会服务主体的多元化。相信市民社会,依靠中间社会的力量,加快社会服务部门的发展,形成社区中心、非营利组织、政府部门、私有部门多元化服务主体的网络合作关系,在更平等的权利关系中开展合作,创造一个开放的、互动的、参与性的决策过程,有助于多主体之间达成更多的共识,提高综合性服务的质量与水平,保障项目与组织的稳定和维续。第二、通过网络工作加强移民接受社区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在更广泛的社区层面建立社会资本,逐步影响到决策与服务提供,推动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资本广度与深度的发展,促进全面的参与。第三、发展城市与农村网络合作工作,在农村基础教育中加强潜在的外来务工人员的知识与技能培训,促进社会资本的积累;同时做好现有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资本由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的转移工作。

(三)研究局限

本次调查为攀枝花市首次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社会融入度调查,属于摸底的性质。在调查设计上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社会融入度影响因素的相关关系、因果关系研究没有设计。

数据统计及分析主要以比率分析析为主,没有进行相关关系、因子分析、方差分析以及回归分析。

编辑:GH001

相关新闻

公告通知

热门标签

51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14000428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川新备13-00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