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市总工会举办“一封家书”诵读晚会

2019-09-13 11:01 来源:51网 分享到:

51网讯(南工宣 记者 魏勇)“诵读百姓家书,感悟家国情怀”。9月5日晚,由南充市总工会主办,市广播电视台承办的家国情·大城梦——南充市“一封家书”诵读晚会在高坪区文化艺术中心举行。晚会分为“家之风”“国是家”“梦为马”三个篇章,是一出以家书为纽带,在一句句真诚质朴的诵读中,让观众寻觅到一种赤诚而又浓郁的思乡之情,体会到“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深刻内涵。  

见信如面 家书饱含浓浓亲情  

“爸爸,有人说,父亲是山,可您不仅是我们兄妹三人的山,你更是我们家几位老人的依靠……”当晚的诵读晚会,由嘉陵区南荣路小学教师何宇亚写给父亲的信拉开帷幕。诵读者郭恩彤真情演绎,诠释了什么是父爱如山。  

紧接着,南部县福康供水公司职工袁潇写给婆母的信《妈妈,我何其有幸》,讲述了真诚宽容的婆媳关系,让人深受启发。袁潇在信中说,“妈妈,我感激命运,感激缘分,让我们成为亲人。”“过去这大半生,您都为我们操持,惟愿余生您能为自己活。放下您手中的碗碟、抹布、拖把,让我们来做”……  

“哥,我不会忘记,你十四岁就挑起家庭的重担,披星戴月,运粮担水,让弟弟妹妹的童年不挨饿;我不会忘记……”高坪区委组织部干部唐志勇写给大哥的信《窗外梨花开》,痛悔和思念缠绕在一起,真情流露。  

“如山的父亲默默的示范、慈爱的婆母博大的胸怀,孝道恩情便从家里的一粥一饭一桌一凳传递开来,让人如此温暖、踏实。”现场观众王磊聆听一封封家书后感慨,尽管现在已经是手机传信、移动通讯时代,但家书这种形式还是最值得怀念的,饱含着浓浓亲情,睹物思人、见信如面,说不出的温情与感动涌上心头。  

慷慨激昂 家书传递报国之情  

当晚,主办方诵读的其中两封家书,让全场观众回望过去,肃然起敬。  

阆中人何文元,于1933年参加红军。自离开家乡以后,四年来他一直未能给家里写信。在甘肃的时候,听说四川连续两年遭受严重旱灾,他对家人十分牵挂。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何文元所在部队改编为八路军,奉命北上抗日。同年8月24日,在陕西省三原县云阳镇待命出征之前,他给父母写了一封家书。在信中,他向父母坚定地表示:“希望父母不必牵挂您的儿子,我的目的是为中华民族崛起而革命到底,不顾及一切流血牺牲……”  

嘉陵区李渡镇人陈用舒,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直从事进步刊物编撰工作。1949年1月12日,陈用舒被捕,被押到重庆渣滓洞,受尽酷刑拷打,仍矢志不渝。当年11月27日,陈用舒惨遭杀害,留下了《砍头何所惧》等壮烈诗篇。“砍头何所惧,坐牢心不惊。革命凌云志,春风吹又生。”当诵读者慷慨激昂地朗诵时,全场观众无不为之动容。  

此外,三位军属写给丈夫的信,也激发了观众的共鸣。“你不是合格的丈夫、不是合格的父亲、不是合格的儿子,但你是一名合格的军人。” 

 

执着坚守 家书见证大城崛起  

无论是边关将士,还是在平凡岗位上为人民服务的普通工作者……无数人在为大城崛起默默奉献。  

“在女儿的印象中,你一直是忙碌的……你忙,忙到十二点才有时间吃早上凉透了的鸡蛋;忙到风湿疼到痉挛还面不改色,在讲台上稳如泰山;忙到秋去冬至,已不知风凉天寒。”阆中市河溪中学教师刘莉在《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信中,道出了同为教师父亲的执着坚守和辛勤耕耘。  

“您是当了快二十年的村支书,我是才来一年的村支部副书记。您开玩笑说,咱两爷子说着同一种话、做着同一件事、唱着同一首歌。”营山县城南镇政府工作人员杨婷写给父亲的一封信《同唱一首歌》,讲述了自己和父亲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故事。  

杨婷告诉记者,通过在基层扶贫,切实感受到南充广大贫困村的发展变化,过去的一年无论是在家还是村上,谈论最多的就是扶贫工作,“这其中,父亲给我分享了很多经验,为我提供了很多帮助,于是就给父亲写了这样一封信。”  

营山县公安局民警罗永庆写给儿子的信、电力工人刘晨晨写给丈夫的信、“印象嘉陵江”湿地公园建设者张长胜写给儿子的信等都从各个方面,讲述了一个个建设者的心声。  

当晚,电力工人、警察、企事业职工代表、劳模工匠等群体观看了晚会,大家表示,写信、寄信、收信、读信,对很多人来说是一种久违的情感体验,这些父母、兄弟、亲人、战友、同事之间的书信来往,可能没有那么多的豪言壮语,但是安安静静地聆听,从中感受到的是温暖,是美好。  

“一封家书”诵读晚会总导演孙荔表示,虽然现代社会通讯发达,“家书抵万金”的时代已经过去,但笔墨生香所带来的情感是不能轻易被取代的。“书信的质感,所散发的人文气息,是短信、电子邮件无法替代的——这就是家书的魅力、活动的魅力。” 

编辑:gonghuiadmin

相关新闻

公告通知

热门标签

四川维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14000428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川新备13-000057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总)网出证(川)字第01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8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