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参与治理 有力推动遂宁工会的转型发展

2014-12-22 10:07 来源:51网 分享到:

工会转型发展之遂宁路径

周霖临 何春林 彭军

“提升与职工的代表力,提升与企业的谈判力”是遂宁市总工会推动实施“一区四会”(打造四川工运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品牌工会、维权工会、帮扶工会、谈判工会)发展战略的具体目标,也应成为新时期工会工作的新常态。“不是我们能做什么才做什么,而是职工需要我们做什么就应该做什么”,这就是我们理解和实践的工会转型发展。经过五年左右的持续探索与改革,我们在责任机制、服务方式、队伍建设、机关运行等方面积极参与外部治理,主动进行内部联动,有力地推动了遂宁工会的转型发展。

一、责任机制由“对上负责”向“对下负责”转型

工会组织不同于党委和政府的部门,她是广大会员职工依法按程序选举产生的,肩负着会员职工的信托责任。因此,工会组织理应按照会员职工的“想法”而不是自己的“想法”去工作办事。立足于既对会员职工负责,又要对上负责的有机统一,我们创新实践了“三筑工作法”。

1.为困难职工“筑梦”的“WTZ”工作法。困难职工是市场经济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并将长期存在,在不同阶段只是困难的程度不同而已,因此工会要关注困难职工,特别要关注困难职工家庭。我们着力打造工会第三次分配平台,建立多层次职工服务中心平台机制,分别编制年度工作计划为每个困难职工家庭量身定制“温暖(W)—脱困(T)—致富(Z)”路线图,联动实施工会生活救助、医疗救助、职介培训、助学救助、法律援助和创业援助“6+1”帮扶项目,为困难职工家庭构筑起奔小康的梦想。

2.为诉求职工“筑桥”的“激活”工作法。为适应县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我们着手对县级地方总工会实施工代会代表常任制的改革探索试点,通过改革的办法“激活”沉睡5年的举手代表,实现了代表作用由“一次性”向“经常性”的转变。通过分团分组调研视察、年度会议、提案建议等制度安排,为县级地方总工会与职工之间依法创新构筑起诉求表达的桥梁通道。目前试点工作在机制建设、人力保障、经费投入等方面已初步形成可供操作的模式和体系。

3.为会员职工“筑巢”的“双家”工作法。中国工会十六大提出“把工会组织建设成为职工群众信赖的职工之家,把工会干部锤炼成听党话、跟党走、职工群众信赖的娘家人的‘双家’”工作目标。我们按照“资金链循环”联动“服务链循环”理念,对增量用人单位采取转变建会方式组建工会,对存量工会组织采取规划“达标—示范—精品”路线图方式激发活力,重心下移力量下层不断夯实工会的基层基础工作等,为会员职工构筑起属于自己温暖的“巢”。

二、服务方式由“直接提供”向“购买服务”转型

坚持将工会市场发育成熟的项目率先以购买行为作为运行方式,逐步培育工会的其他服务项目,最终达到工会所有服务项目都按照购买方式运行,实现了服务方式由“直接提供,直接管理”向“购买服务,实施监管”转变。

1.团结职工服务类社会组织到工会周围。2014年我们率先在全省成立了“遂宁市职工服务类社会组织联合会”,以市场化的行业组织作为连接工会组织与职工群众的桥梁与枢纽,团结、支持、孵化职工服务类社会组织,培育第三方监管评估机构,以项目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的服务方式向职工提供服务。

2.整合市总工会职工服务中心平台功能。2007年以来,我们依托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打造了工会主导的第三次分配平台。2014年我们以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为基础,按照帮扶、援助、服务“三位一体”的职能定位转型升级为“市总工会职工服务中心”。同时加强了基层工会帮扶站(点)标准化建设和区域性工联会“功能化”改革,奠定了服务职工的平台基础。

3.筹划包装并下沉运作工会项目化工作。工会服务(工作)项目化是工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需要,而项目化工作则是工作目标、工作环境、工作标准、工作评估等的集成。我们积极探索工会“6+1”服务项目管理和运作模式,创新项目科学策划、资金投入、激励考核、宣传引导机制。2014年,又出台了《工会项目化工作实施方案》,把工会品牌工作、重点工作、改革工作等27个项目,通过项目下沉到基层群团组织社会服务中心实施,并对项目实施对象、方式、标准、时间及其结果运用提出了明确要求。

三、队伍建设由“整体推进”向“分类构建”转型

工运事业发展成于工会干部队伍,同时也可能会败于这支队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工会干部队伍宜早抓早主动,而队伍建设“整体推进”一元化标准已被时代淘汰。

1.新常态催生工会干部队伍“分类构建”。面对新形势下工会工作多元化需求,我们坚持以帮扶工作者向工会工作者转变为导向,探索工会干部成长、培训的“实践模型”,实现了工会干部分类构建的CSFZZJ模式,即将现有99名政府公益性岗位人员按“据需设岗”原则设置为创意类(C)、社会类(S)、服务类(F)、专业类(Z)、职业类(Z)和监管类(J)六个类别,作为枢纽型工会组织建设和工会项目落地的有力支撑。

2.创建和激发工会系统不同类型队伍活力。工会干部的活力决定着基层组织的活力。目前,我们已分类构建三支复合型的社会化干部队伍。一是以“公益性岗位”为依托,创建“5+1”模式职业化工作者队伍共99名,即工会财务经审工作者、劳动争议调解员、党工共建指导员、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员、帮扶工作者等五支专业化队伍和一支职业化工会工作者队伍,其中市城区已有18名同志担任街道工联会或规模企业工会副主席。二是以“权益保障”为抓手,复活了123人的工会社会化工会工作者队伍。通过整合工会的资源和手段把基层工会组织的主席、主任、委员等社会化工会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建设力量串联了起来。三是以“常任制试点”为契机,激活了一支205人的工会“县级工代会常任制代表”队伍。

四、机关运行由“部室制”向“中心制”转型

传统的工会机关“部室制”设置模式主要解决工会上下级之间传达、协调和反馈问题,要形成对职工服务的整合能力,却受到横向行政体制设置的制约。同一城区不同体制下的工会机关要解决好同城职工享有工会的统一服务和实现“同城同权”问题,也要同时从纵向跨行政体制改革创新。

1.横向跨行政体制改革创新—“五大中心”实体化改革。一是创建“五大中心”。我们以职工和企业需求为导向,打破部室界限,以“两个普遍”等重点工作为核心,建立了机关工作“五大中心”,即工运研发中心、信息集散中心、建会评估中心、集体谈判中心、工作保障中心,实现了机关工作的无缝对接,发挥和凝聚团队优势来参与社会治理。二是健全“企业·工会”信息发布制度。在机关内部每月定期召开一次“企业•工会”信息发布会,“五大中心”各自披露“企业•工会”信息,同城化各工会组织负责人展开互动。从2010年10月以来,共计发布信息49场次,坚持从信息公开、信息解读、调查摸底、任务部署、业务培训、督促落实、成效评估、决策决议等方面来提升信息发布质量,发挥信息发布会在参与社会治理方面的载体作用。

2.纵向跨行政体制改革创新—“同城化”发展战略实施。按照通过实施非平衡发展方式最终驱动全面发展的战略思路,制定了《遂宁市工会同城化发展规划纲要》,旨在提速与遂宁城区同城的船山区总工会、安居区总工会、遂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工联会、遂宁市河东新区工联会、中国西部现代物流港工联会的工会工作。近期主要从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平台建设、资金帮扶、职工关爱、精神品牌、经审服务、信息发布等8个方面推进同城化。

(作者单位:周霖临 遂宁市委常委、市总工会主席;何春林 遂宁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彭军 遂宁市总工会办公室主任)

编辑:GH001

相关新闻

公告通知

热门标签

  • 合作媒体
  •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我要链接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中心
51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14000428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川新备13-00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