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摆脱贫困》有感

2016-10-21 09:29 来源:51网 分享到:

《摆脱贫困》是我个人继《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之后,阅读的第二部由习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文章汇编的书籍。我是个不太喜欢阅读的人,要下定决心读完一本书是件非常难得的事。之所以能够潜下心来读完习总书记的著作,是因为相较于其它关于政治方面的讲话和文章,习总书记的讲话总是那么深入浅出,有理论的高度,也有历史的深度,更有实践的温度。更重要的是,字里行间,你能体会到一种情怀,一种心怀大义、亲民爱民的浓浓情怀。

《摆脱贫困》收录了习总书记1988年至1990年在福建宁德地区工作期间的部分讲话和文章。尽管书中内容涵盖了群众工作、民族团结、办公室工作、新闻宣传、党的建设等诸多内容,但细细品味,不难发现全书的主题却非常明了,就是如何脱贫致富、加快闽东地区的发展,并围绕这一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制度、理念、观点和方法,深刻回答了推进闽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于眼下脱贫攻坚工作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我猜想,这也是为什么该书取名“摆脱贫困”的内在缘由吧。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决战全面小康的冲刺号令,全省上下脱贫攻坚工作也正如火如荼推进。作为脱贫攻坚战线的一员,个人认为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来汲取营养和启迪思维显得非常必要。

首先,要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扶贫必先扶志。书中指出,“摆脱贫困首要意义并不是物质上的脱贫,而是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战胜贫困的斗志,可怕的是安贫乐道、不思脱贫,成天想到的不是向上伸手,就是怨天尤人。对于贫困地区来说,干部思想上的脱贫和群众思想上的脱贫同等重要。干部思想脱贫了,就会努力去为脱贫找路子而不是为贫困找借口;群众思想脱贫了,就会想法设法撕掉身上贫困户的标签而不是去争取戴贫困户帽子。我想,只要充分激发了干部和群众的内生动力,坚定脱贫奔康的信心和决心,通过国家的政策扶持和干部群众的齐心协力,摆脱贫困就一定会指日可待。

其次,要发扬“滴水穿石”和“弱鸟先飞”的精神,扶贫唯有实干。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完成脱贫奔康的历史使命,树立了目标只是第一步,接下来的工作需要付出更多艰苦卓绝的努力。要咬定目标、久久为功,对扶贫开发中因地制宜确定了的正确的脱贫路子,要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届一届接着干,切忌为了政绩而得了“心慌病”。特别是“五个一批”中确立的产业扶贫,是一项投入多、周期长、见效慢的工作,直接决定着贫困群众能否实现长期而持续的收益,切不可拔苗助长而最终劳民伤财。要甘于奉献、苦干实干,相较于非贫困地区和发达地区,贫困地区在地理环境、资源禀赋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劣势。这就要求我们“弱鸟先飞”,以只争朝夕的精气神苦干实干,以此来弥补其它的先天不足。天道酬勤,只要我们付出地更多,就一定会收获更多。

再次,要发扬“四下基层”的作风,注重一线推动。习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时,大力推行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四下基层”工作制度,当地群众感念至今。“四下基层”作风同样适用于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应当看到,贫困面宽量大、贫困原因多维交织的现状,决定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方式上不可能整齐划一、推进上不可能齐头并进,应当区分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不同原因精准施策。因此,只有我们的指挥员常到扶贫一线去,才能针对不同情况作出符合实际的对策和举措;只有我们的战斗员常到扶贫一线去,才能有效推动扶贫措施落地落实,进而坚定贫困群众脱贫奔康的信心和决心。

就自己在闽东脱贫事业和其它事业的实践和思考所作总结,总书记在书的“跋”中有如下谦卑之评述,“若留下探索,后人总结;若留下经验,后人咀嚼;若留下教训,后人借鉴;若留下失误,后人避免”。我想,这种对待事业光明磊落的政治品格,不正是当前“两学一做”主题学习教育活动中,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应该学习的么?不正是当前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每一位领导干部都应当具备的么?因此,无论从何种角度来说,《摆脱贫困》都是我们每一位共产党员、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飨食的精神食粮。

作者:省委农工委 罗敬钦

编辑:GH001

相关新闻

公告通知

热门标签

四川维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14000428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川新备13-00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