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有感

2016-10-21 09:29 来源:51网 分享到:

说实话,如果不是被评为“2013年中国好书”,程浩和他的《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也许不会那么容易被我留意到。而正是这个“非名家”和他的“非名著”却意外带给了我不一样的震撼、感动和思考。

程浩,网络问答社区“知乎”用户。1993年出生后便没有下过地,他自诩为“职业病人”,医生曾断定他活不过5岁,他却奇迹般地将这个断定往后推迟了整整15年。是什么给了他多活15年的信心、勇气和力量?看完整本书,我豁然开朗,并没有什么灵丹妙药,是不停歇的读书和写作激发了他强大的生存意志,让他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强大的内心世界,最终完成了对生命的救赎。

程浩给自己制定了每天必须阅读十万字的计划。他上午阅读,下午写作。读书是在网络上读和读电子书;因为无法握笔写字,写作是用鼠标点击屏幕上的软键盘。他阅读了大量的中外作品,有着12小时阅读二十一万字的读书记录。他用变形的身体,写下了44万字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是他在生命的最后两三年用鼠标一下一下点出来的。

程浩在“知乎”上回答过很多网友关于读书的问题:“读书不光不能增长我们的见识,反倒更加暴露我们本身的无知”“读书,不管是一千本还是一万本,那只是消费。而写作,哪怕只有一个字和一句话,那也是生产”“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就像一块干瘪的海绵,要想尽办法去吸收更多的水分。而一块不懂得释放的海绵,即使吸收再多的水分,也最多只是一个臃肿的水货”“一切抄捷径的行为,最后被证明都是在走弯路,一切阻挡我们的困难都应该正面解决,因为那才是走直线”——看似平实戏谑的语言中却有着不容置喙的严肃和超越年龄的智慧。

我也时常在思考,读书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是为了装点门面,贴“爱读书”的标签,增加可以炫耀的谈资(实际可能只是知道书名)?是纯粹为应试拿文凭而读(注定只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还是通过读书不断丰富和提升自我,不断增加生命的厚度,找到你想要的答案?在成都最知名的书店“方所”,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自诩热爱阅读的人们却往往只是拿起手机将最不容易看懂的书(哲学、艺术、古籍等)封面一拍,在朋友圈里晒晒,附上几句让人捉摸不透的肤浅感受后,就放下书走人。真正静下来细细品读书的人,少之又少。

关于读书的意义,程浩是这样说的:“读书给人带来的改变,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潜移默化的。三年以后,什么电影、旅行都只能成为你脑海的记忆,或者追姑娘时的谈资,只有日积月累读过的那些书,才会将你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锻造得更加完善,更加成熟,让你的思想做到真正的独立。阅读永远是一场孤独的旅程,考验的是你有没有决心和耐心走到生命的尽头。”白岩松也曾说过,读书读久了你总会信一些什么,信一些什么就有了敬,有了畏,因为信仰最重要的是“敬畏”二字。读书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读书可以改变很多,可以让我们一个又一个人变得更好。

其实读书不需要理由,单纯地爱读就读、想读就读最好。抱着一个功利的目的读书,最终一定会失望。屡次失望就会带来兴趣的消磨,而任何事情,一旦失去兴趣,再美好的事物都会变成一种折磨。当我们身处这个千万人口的繁华城市,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想要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很难。而读书可以帮助我们重新找回平静和幸福,也许当你打开书的时候,最初几页是很难的。但当慢慢读进去了,你就觉得好书真像是一堵又一堵的墙,慢慢把外面喧嚣的声音都挡在了外面。这时候,你开始逐渐褪去平日里紧绷的外壳,身体慢慢松弛下来,躁动的心也跟着慢慢安静下来,你似乎又可以在白纸黑字里闻到花香,听到鸟声,大自然仿佛又回到了你的身边。你开始重新享受独处的乐趣,享受与书对话的乐趣,享受“岁月静好”的恬淡和幸福,而这一切,都是生命里最美好的体验。

作者:省委农工委办公室支部 葛兰

编辑:GH001

相关新闻

公告通知

热门标签

四川维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14000428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川新备13-00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