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之星闪耀 四川以你为傲

2020-11-27 10:41 来源:四川工人日报 分享到:

编者按

2020年11月24日,新一届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在北京接受了来自共和国对劳动者的最高礼赞。其中四川省65人获表彰为全国劳动模范,29人获表彰为全国先进工作者。他们是我省各行各业劳动群众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代表,也是最美四川人,他们为四川改革发展挥洒了汗水、付出了辛劳、作出了贡献,他们用自己的优秀品格、先进事迹、宝贵精神诠释了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伟大和力量。

让我们向各位劳模先进表示衷心祝贺!

劳动之星熠熠闪耀,今天的四川以你为傲!

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为了向他们致敬,本报今日特从中选取13名代表,让我们随着记者的镜头,走近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细看他们身上绽放的光彩,学习他们实干担当奋勇争先的优秀品质,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热爱劳动、投身劳动、爱岗敬业的浓厚氛围,在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感召和指引下,迸发出工人阶级的蓬勃伟力,为四川的美好明天继续不懈奋斗。

焊光传承匠心-- 记全国劳模、成发公司焊接高级技师左治建

记者王旭

航空发动机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航空发动机焊接又被称作在“心脏”上进行“缝合手术”,其精细和复杂程度可想而知。中国航发成都发动机有限公司焊接高级技师左治建,就是一位手艺卓绝的“焊心”大师。

喜欢琢磨,凡事较真,同事们评价左治建做的不是工业零部件,而是精雕细琢的工艺品。1999年,刚从技校毕业的左治建成了一名焊接“新兵”。走上工作岗位的他不放过每一个实践机会,还利用工余时间找来废旧钢板练习焊接技术,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三遍……直至把每条焊口处理完美。

在焊接行业摸爬滚打21年,左治建练就了一身绝招绝活,不但手工氩弧焊、二氧化碳焊、气焊和电焊等高难度焊接工艺信手拈来,还独创了薄壁件手工钨极氩弧焊操作方法,逐步形成了“左治建焊接法”。运用此方法焊接后,产品变形小,焊缝颜色达到银白色,很好地控制了焊缝的宽度和直线度,使焊缝成形均匀美观,大大提高了焊接接头力学性能,确保了产品质量。

除对产品质量精益求精外,左治建还擅长医治航空发动机焊接中遇到的各种疑难杂症。一次,他接到一项焊接任务,该部件焊接变形控制难,焊接难度极大。经反复实验论证,左治建设计了组件焊接次序,改进焊接接头结构,研制了专用焊接定位装置及焊后检测,校形一体化装置,不但满足了产品设计及使用性能要求,还大幅提高了加工效率。

尽管已是焊接技术“大咖”,但左治建仍未停止学习脚步。在他看来,按要求完成工作任务仅仅是前提,怎样完成得更好、更快,是永远值得研究的课题。为此,他一面积极汲取发动机新材料、新工艺和新的焊接技术知识,一面充分累积经验成果。“我们每季度都至少有一项‘小改小革’,减少人为因素对焊接质量的影响。”多年来,通过技术创新,左治建为公司创造了大量价值。

独木不成林、单丝不成布。2016年,“左治建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作为工作室带头人,左治建带领团队破解技术瓶颈的同时,还将自己的操作技术和方法倾囊相授,用心传承,不断提升团队技能,培养出更多能工巧匠。“焊接讲究‘眼到、脚到、手到、脑到’,摘下面罩那一刻就要对每一条焊缝负责。”左治建常对大家说,航空发动机关系生命安全,只要拿起焊枪,焊接的零件必须合格,容不得丝毫差错。

择一事、终一生。作为一名航发人,21年如一日专注于每一件产品的“雕琢”,左治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工匠”精神,用匠心守护“动力强军、科技报国”的使命。

让脱贫奔康“战旗”高高飘扬-- 记全国劳模、成都战旗村党总支书记高德敏

记者张杨

错落有致的川西民居式乡村别墅、整洁的道路、秀美的环境、好客的村民……初冬的11月,巴蜀大地寒意渐浓,而位于成都郫都区、都江堰市、彭州市三地交界处的战旗村,却处处弥漫着温暖的幸福味儿。

“去柏条河巡河,完成巡河任务;到农口堰查看沿线路灯维护情况;在金星片区杨家院子,入户了解院落基本情况……”11月15日,战旗村党总支书记高德敏像往常一样奔忙在了“乡村振兴”的田野上。

高德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老战旗人”,生在战旗村,长在战旗村。先后干过农业种植、办过企业。2010年,他从老一任书记手里接棒,成为战旗村第八任书记。

在乡村经济发展中,高德敏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他坚持党建引领,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领全村党员深入开展“三问三亮”活动;他创新工作思路,坚持产业富民,带领村民打好“陶艺坊”等乡村十八坊传统文化牌,成立村集体资产管理公司,让农民变股民;他敲响全省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第一槌”,引资打造香境商业街,实现资本下乡、人才进村、市场主体再造。

在他的带领下,如今的战旗村,因创新土地经营,推动集体经济市场化专业化,实现了快速发展,从一个地处偏远的小村庄成长为一个村强民富的“明星村”。不仅入选首批20个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还成功创建国家AAAA景区,成为了改革开放的“乡村振兴样本”。

2018年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战旗村,高度评价了战旗村的各项工作,指出“战旗飘飘,名副其实”,并寄予在乡村振兴中“走在前列,起好示范”的殷切嘱托。习近平总书记的视察是高德敏人生的“高光时刻”,“我将始终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做好示范。”高德敏说。

“未来,我们将按照农商文旅体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把战旗村打造成为天府之国的乡村记忆。”对于战旗村接下来的发展规划,高德敏思路很清晰,“争取在2035年前,战旗村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变强、农村变美、农民变富。”高德敏信心十足。

尽管还有3年就到退休的年龄,高德敏并没把退休看作结束,他对农村有着天然的感情。“即使退下来了,我也要为新的村委领导班子当好参谋和顾问,发扬战旗村传帮带的光荣传统,让年轻人发挥作用,推动村庄发展。”

对于今年刚荣获的全国劳模称号,高德敏备受鼓舞:“郫都区各条战线的劳动者有成千上万,组织把这个荣誉给了我,就是对我的信任!我将继续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真正发挥劳模的示范带动作用,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带领全体村民努力前行,把战旗村建设成为乡村振兴最美好的样子!”

“焊接玫瑰”的华丽转身-- 记全国劳模、川锅高级技师唐成凤

记者张杨

“我追求的美不是一个人的容貌美,我追求的美是技能之美、技艺之美、工匠精神之美。”11月初,四川川锅锅炉有限责任公司集箱分厂电焊工、高级技师唐成凤分别走进成都工业学院、成都七中实验学校,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她咬牙坚持,钻研技术,成长为全国劳模的心路历程,令广大师生感佩不已。

去年,在省总工会的组织与安排下,唐成凤成为宣讲团的一员,参加进校园宣讲活动。“我们主要讲述自己的工作经历和成长历程,让更多的人崇尚劳动,在劳动中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唐成凤说,她从未想过自己会在电焊这个行业上,收获这么多鲜花、掌声和奖励。

从业10余年,在焊接岗位凭借精湛技术满载荣誉的“焊接玫瑰”唐成凤,如今有了新的身份---教师。去年,因公司发展需要,她被调到公司焊接培训中心,工作重心转移到培训焊接人才、焊接技术交流、担任省市大赛焊接项目裁判,到一线解决生产中出现的焊接问题。

“现在的主要工作是对公司内外的焊工进行技能培训考证,还有对一些新材料的焊接进行学习和研究。”唐成凤介绍道,与之前的工作不同的是,在此岗位学的不仅是手上功夫,更多的是理论知识。

“做,就必须做到最好。”这是唐成凤对自己的要求,在她看来,无论是作为一名焊工,还是培训老师,都要时刻怀揣一颗匠心,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力求精益求精。

新的岗位给唐成凤提供了新的舞台,同时,也带来新的挑战。如何更好更快地传授自己所学知识,准确认识和掌握新材料成为她目前最大的困难。

对于电焊工来说,“稳”和“准”是一项硬性要求,“只有经过大量训练,反复操作,才能做到精益求精。”通过纯熟的手法、丰富的经验和不断的钻研,唐成凤掌握了更多以前没有接触过的材料焊接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对工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前段时间公司有一个项目,需要用两种不同的特殊材质进行焊接,经历多次焊接失败后,领导把这个任务交到唐成凤和同事手里,经过反复试验和查阅书籍,她们最终做出了合格的试样,并总结出一套实用的焊接工艺和操作方法。

现在,在做好培训工作的同时,唐成凤也时刻不忘为考取本科文凭而努力。“我希望将来能进学校当实训老师,传授自己的经验,让更多的学生对焊接有更深刻的了解和学习。让他们都能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为实现制造强国作出贡献。”

今年,唐成凤荣获全国劳模称号,这是对她多年不懈拼搏的最大肯定。“‘全国劳动模范’对工人来讲是至高的荣誉,我将继续积极努力钻研,争取拿到中华技能大奖。”她笑着,那双大眼睛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善啃硬骨头的大“磨”王-- 记全国劳模、自贡市江阳磁材公司研磨工段班长龙云刚

记者王旭

“这段时间我们都在抢订单。”11月20日,几经辗转,记者终于联系上了2020年全国劳模、自贡市江阳磁材有限责任公司研磨工段班长龙云刚,电话接通后,传来一个温和的声音。

出身农村的龙云刚,曾在家乡干过8年农活,22年前外出打工进入磁材加工行业,就再也没离开过。

1834万片,是龙云刚和工友们2019年写下的磁钢加工纪录。作为当地赫赫有名的大“磨”王,龙云刚是他所在的研磨工段的顶梁柱,也是擅长攻坚克难的“智多星”,带领团队啃下了无数个“硬骨头”。

2017年,江阳磁材迎来了一位浙江客户,要求企业生产一种特殊的三角形磁钢,一旦成功量产,将签订年产两百万台电机磁钢的大单。对此次合作,这位客户原本没抱太大希望,此前接触过的不少大型国企,一瞧见图纸就统统打了退堂鼓,“江阳磁材是个规模不算大的民营企业,能行吗?”

时间紧迫,一个星期必须送产品小样。江阳磁材为此专门成立了攻关小组,龙云刚受命负责最后加工环节。看到图纸时,他不禁有些犯难,产品边缘超薄,仅两张A4厚,且不规则、顶端有弧度,而磁钢材质脆弱,稍有不慎,极易断裂。查遍相关资料,他也没找到可参考借鉴的操作方法。

最终凭借丰富的经验,龙云刚和团队硬是按时交出了20片产品小样,经检测,产品外形过关,但还需进一步改进。此后,龙云刚开启了连轴转模式,白天保质保量完成生产任务,下班后带领团队主攻新产品技术瓶颈。功夫不负有心人,反复实验过程中,龙云刚和团队发现按照原图纸操作,产品合格率低。和客户沟通后,龙云刚和团队重新设计了图纸。客户将再次加工的小样装到电机内,取得了满意效果,同意进行小批量生产。谁知,量产的产品质量却不稳定。分析来分析去,龙云刚将问题锁定在了前工序模具上,带着团队帮忙改进。

“那段时间压力太大了”。龙云刚说,仅模具前后就改了3次。模具价格昂贵,一个动辄数万元,还要找专业厂家定制,成本极高。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龙云刚整整两个月没睡过囫囵觉,连晚上做梦都在想怎么把合格产品做出来。在攻关小组的齐心协力下,该产品终于取得突破性进展,完成了批量生产,为江阳磁材赢得了独家供货的资格,带来近千万元收入。

从一名普通农家子弟逆袭为成人人称赞的大“磨”王,龙云刚常常挂在嘴边的,就是感恩:“公司目前订单充足,建设的新基地一期已经投产,作为劳模,更要撸起袖子加油干,为公司和社会创造更多、更好的价值。”

一生追逐钢轨梦--记全国劳模、攀钢集团研究院有限公司一级专家邹明

记者邓霞

“做科研工作要持之以恒,耐得住寂寞。”这是攀钢集团研究院有限公司一级专家、高速重载钢轨开发项目团队负责人邹明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直以来孜孜以求的努力方向。

邹明奋战在科研一线已有27年,在科技创新前沿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他坚持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助力中国重载货运提档升级、多拉快跑,也让高速铁路行稳致远。27年来,邹明先后承担国家“十五”科技攻关、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课题3项,国际合作课题3项,省部级及企业自选课题20余项;获2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其中,国际专利6项,为我国重载铁路建设、高速铁路发展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1993年,从东北大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毕业后,邹明便与钢轨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师父梅东生的影响下,邹明以打造国际一流钢轨品牌为己任,立志在钢轨研发中作出贡献,不负恩师所托。

随着我国铁路事业飞速发展,对钢轨的材质和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以世界年运量最大的大秦专线为代表的铁路干线建设,迫切需要开发一种强度级别更高、更耐磨损,具有高韧塑性和抗疲劳性的钢轨新产品。从2000年开始,邹明便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开展成分筛选和现场实验,多次连续蹲守现场60多个小时逐一修正参数。历经两年连续奋战,他和团队最终成功破解全流程技术难题, 在国内首家研制出1300MPa级PG4钢轨并批量上路运行,钢轨在线路上服役寿命提高30%以上。邹明感叹,从钢轨的研发攻关、实验轧制、成品投用到产品完善和创新……中间需要科研人员付出大量的心血,有的科研人员甚至花费了一辈子的时间。

铁路道岔技术水平是衡量铁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高速铁路建设之初,高铁道岔轨全部依赖进口,产品和技术受制于人。邹明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立志改变这一现状。他结合我国高铁对道岔轨的特殊需求,与一批技术专家联合攻关,通过对道岔轨成分及生产工艺认真分析,攻克了非对称断面热处理加速冷却关键技术,一举破解高速道岔轨技术难题,独家开发出世界一流水平的在线热处理系列道岔轨。此外,他和他的团队还继续开发系列出口钢轨,先后研制出满足美国、欧洲、日本等国际高端钢轨标准的技术和产品,钢轨出口至五大洲35个国家和地区。“看到高速铁路、重载铁路等技术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席之地,我们感到非常自豪。”

作为重轨项目团队负责人和四川省劳模创新工作室领办人,在不断提升自身科研水平的同时,邹明还非常注重以实践培养年轻队伍。在他的带领下,攀钢高速重载钢轨开发项目团队已成为一支学风严谨、团结协作、人才辈出、成果丰硕的“硬核”团队。他说,科研创新是一个持续的、长期的过程,它需要一代又一代接力干下去。

生产线上闪光的“螺丝钉”-- 记全国劳模、长虹公司制造分部整机J 线班长唐世会

记者杨诚波

11月21日,是我省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在成都报到的日子。当天上午7:30,长虹公司制造分部整机J线班长唐世会一脸疲惫,她已经上了一个通宵的夜班,作为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获得者,她将与我省其他市州的劳模和先进工作者一起,赴京参加表彰大会。“我是班长,走之前需要把未来几天的工作安排妥当。”唐世会说。

唐世会担任公司新的智能工业园J、K线的班组管理和生产重任,另外还要负责河边智能制造工业园HC2线的线体试线和联调工作,“公司对我给予信任,我也希望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她说。

但是,谁曾想到,如今这位长虹生产线上的技术骨干、全国劳模,却有一段难忘的“菜鸟”往事。多少年后,唐世会常常跟新进员工们说起自己初入长虹时,被元器件扎伤手指、手忙脚乱时的窘境,借此鼓励新员工们沉下心来,认真学习技术。

1991年7月,唐世会入职长虹,成为一名产业工人,“那时兴奋又自豪,当年没考上大学,但在我心里,早把长虹当作一所大学,”她说。第一份工作便是插件工,插件班实行流水线作业,如果跟不上速度节奏,就会造成“交通堵塞”,拖慢整条流水线作业。

作为流水线的一颗“螺丝钉”,她负责把一个个细小的元器件插进主板。唐世会刚到新岗位,插七八颗元器件要求在5秒内完成插装,可她左右开弓,也没跟上速度。一开始的挫折却激发了唐世会不肯服输的性格,从那天起,她利用休息时间,反复练习,识别元器件并了解插入主板上它们起到的作用,第二天、第三天,一周后,她已经能够完全独立胜任工作,并主动帮助新同事。

就这样苦干3年后,唐世会已精通整个插件班的所有工序,凭借精湛的技术,她当上了指导员,可胜任100多个岗位。1997年,被提拔为插件班班长,管理着70多名员工。

正是在这样的领头人带领下,一项项生产改进与技术革新不断涌现,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班组的日产量从1600台提升到2000台,在长虹公司“龙腾战役”中荣获制造系统一等奖9次、二等奖4次、三等奖2次。

2019年,公司新的智能工业园投产。为了顺利完成智能工业园的搬迁,在人员紧缺的情况下,唐世会再度担负起管理班组和组织生产的重任。目前,她所带领的HC2线团队产量迅速上量,55寸平板电视单班日产1600台,率先达标。

长期奋战在生产一线,唐世会取得了各界一致认可。2015年荣获四川省劳动模范、2017年光荣当选全国十九大党代表,2018年被授予“绵阳市三八红旗手”,今年又获得全国劳模荣誉称号。

“我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在需要我的地方做好自己的工作。能够当上劳模,是大家对我工作的认可。”唐世会说:“我会一如既往,认真工作,不辜负大家对我的信任,努力和工友们一起,为社会、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

像培育孩子一样培育产品-- 记全国劳模、小角楼酒业灌装车间主任陈刚

记者杨诚波

“这是人民群众对我工作的认可,而我只是做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11月21日,全国劳模陈刚,跟记者说起即将赴京参加劳模表彰大会,还要见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一时激动万分。

52岁的陈刚来自巴中,是四川远鸿小角楼酒业灌装车间主任、“劳模创新工作室”负责人。参加工作30余年来,他一直扎根在车间,多次领衔技术攻关,创新突破瓶颈,先后荣获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并创办“劳模创新工作室”。

虽说身在成都,但他一直在微信群中与工友们讨论着生产的各项情况,今年下半年,公司业务量逆势上涨,不仅完全弥补了上半年疫情的不利影响,而且比去年同期还有20%的增幅,这让之前一直担忧受疫情冲击,职工福利待遇下降的陈刚和工友们放下心来,并鼓足干劲,准备在年底的节日旺季中大干一场。

而参加劳模表彰大会,陈刚又不得不离开公司几天,这让他又激动,又不舍:激动的是去北京,接受党和国家、人民给予的荣誉。不舍的是目前企业生产如火如荼,几款新酒研发也进入了收官阶段,它们就像自己快要出生的孩子,恨不得整天陪在身边。

陈刚在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的同时,自己在白酒领域的技术研发领域也越走越远。2013年,刚刚重组成功的四川远鸿小角楼酒业遭遇到了酒类市场的风云突变,价格战、同行竞争激烈。同时公司劳动力成本大幅上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关系到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和生死存亡。

紧要关头,作为公司资深的技术骨干,陈刚领衔公司技改,引进自动化程度更高的生产线。面对公司产品品种丰富、瓶型多的现实,陈刚与生产线供货厂方工程师联合技术攻关,成功建成了满足多品种、多瓶型灌装的自动化程度高的生产线,降低劳动成本近40%,增强了公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让刚刚重组的四川远鸿小角楼酒业集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2014年5月,继2008年荣获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之后,陈刚又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誉。

近年来,随着白酒行业不断发展,公司的技术短板已经成为发展的最大瓶颈。面对公司的困境,2018年初,陈刚领衔成立了“劳模创新工作室”,啃“硬骨头”攻关破解白酒酿造生产及勾调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经过一年多的技术攻关,依托“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平台,陈刚先后研制出许多科研成果,并在实际生产中得以运用,解决了诸多白酒生产和勾调、酿造和检验中的难题,多项攻关成果先后获得省、市、县大奖。特别是“劳模创新工作室”主担的基酒酿造技术单粮型向多粮型转变攻关成果,为公司即将投入使用的白酒产业园区基酒基地提供了深厚的技术储备。陈刚的“劳模创新工作室”也多次获得企业技术创新奖,并为企业争得“四川省企业技术中心”和“巴中市第四批院士(专家)工作站”等荣誉称号。

半世情怀系林草-- 记全国劳模、甘孜州白玉国有林保护管理局拉龙林场副场长胡林

记者邓霞

他青春无悔,甘做青山绿水守护员30年;

他示范引领,勇做产业发展先行者;

他善做善成,争做脱贫致富引路人;

他初心不改、坚守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脱贫致富的赞歌。

他就是胡林,一个将半生都奉献给了林草事业的护林人。

胡林出生于遂宁射洪,自1990年开始便一直从事护林工作,现任甘孜州白玉国有林保护管理局拉龙林场副场长。胡林的父亲是第一代护林人,为了有人能继续守护林场,在父亲的安排下,胡林初中时,从射洪转学到了甘孜州白玉林业局子弟校,准备毕业后接下父亲手中的“绿色接力棒”。

地处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过渡地带的白玉县,依山傍水,现有沙鲁里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察青松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拉龙措国家级湿地公园,以及火龙沟省级自然保护区,全县森林植被覆盖面积居四川省第二名。

然而,鱼儿离不开水的滋养,青山绿水离不开护林人的默默坚守。胡林日复一日辛勤耕耘在川西高原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地区,用辛劳和汗水默默浇灌着林场上一片片绿色。90余万亩管护面积,20名护林员,无论春夏秋冬,四季更替,胡林和他的同事们始终守护着这里的每棵树、每片林。

每天,胡林和同事们要划片区巡查林区,两三人一组,开车七八十公里路,远的时候有一百公里。对于这份工作,胡林格外细心,每到一处,他都要停下来,看看树木长势情况、有没有病虫害,更重要的是有没有人留下火源或者垃圾的痕迹。“森林防火是护林工作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在冬季,护林员在巡山护林的过程中是非常艰苦的,但林场无火灾发生,这是让我们感到无比欣慰的事。我们早已习惯了护林工作的艰辛与充实。”胡林说。

同时,为了让职工和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胡林还主动加强地企联系,整合资源,推动产业联合,助力脱贫奔康和增收致富。他鼓励并带动当地各族群众采收各类野生食用菌,并从中获得直接经济收入达460余万元;他大力发展藏鸡、藏香猪等林下养殖产业,对产品进行生产加工,销往北京、成都,重庆等地;他积极发展中藏药材产业,建设中藏药材良种繁育与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吸纳各民族群众务工,带动农户增收……

2020年11月,胡林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的崇高荣誉。在胡林看来,守护林场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每当看着自己管护的林区一片片的绿色,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富裕,胡林的心里充满了骄傲与自豪。胡林说,护林工作虽然艰苦,但这份工作始终有人要做。为了让这份事业后继有人,他还培养他的孩子逐渐成为守护林草事业的第三代护林人。

一路高歌筑路忙-- 记全国劳模、中铁二局六公司中老铁路项目部第二工区长徐州

记者向晓文

11月初,徐州刚从非洲回来,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凉山建设工地,为今年中铁二局再创佳绩,贡献着他的智慧与青春。

亚吉铁路是非洲的第一条电气化铁路,也是中国筑梦“一带一路”的重大建设工程,被誉为“新时期的坦赞铁路”。作为埃铁二分部总工程师的徐州,临危受命,立即组建了中铁二局唯一的海外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了课题攻关小组,为铁路建设打前战。

时隔数年,至今仍记忆犹新。徐州率领12名队员每天徒步十几公里,勘察铁路线路。有一天, 他们徒步至深山处,突然冲出一群鬣狗,面对这种凶猛的食肉动物,他们有的找棍子,有的捡石块,准备与这群虎视眈眈的“捕猎者”决一死战。幸运的是,人“狗”对峙几分钟后,鬣狗们最终扬长而去……就这样,他们走完了铁路沿线100多公里,经过上千次的配比实验,徐州团队终于成功攻克“火山灰”技术,不仅解决了填料匮乏的筑路难题,还为当地未来的建设发展拓展了资源。

艰辛之后是收获,2016年10月,亚吉铁路正式开通,受到中外专家的点赞,打出了中铁制造在海外的响亮名号。

“天路”筑成,徐州却仍未停步。中老铁路开工在即,他主动请缨。然而,这里气候恶劣,修路困难重重。作为该条铁路的技术负责人,徐州没有气馁,而是召集技术骨干一道,查现场、看图纸、定方案,最终研究出一套科学的施工工艺,有效解决了雨季桥梁桩基施工难题,确保了桥梁承台和墩身的后续施工。之后,徐州持续发力,带领团队在雨季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在老挝人民眼中的“不可能”任务,创下中老铁路全线第一个桥梁桩基成桩、第一个桥梁墩台成型的好成绩,12天建成3#钢筋厂,20天建成中老铁路展示馆和安全体验馆,1个月打造出楠科内河特大桥和万象北站两个标准化施工示范段共计2.7公里,并先后被老中铁路有限公司授予5个“标准化工地”称号,月产值最高达到8015万元,再次刷新了铁路建设速度。

2018年9月26日,老挝交通部,中老铁路援助老挝阿速坡省贝雷桥梁移交和表彰仪式上,鲜花朵朵,彩旗飘飘。中铁二局总经理王广钟从老挝交通部长手中接过“老挝国家发展勋章”的奖牌,捧着这个老挝国家级荣誉,严肃的王广钟笑了。

为了筑路事业,他远离亲人,为了祖国荣誉,他努力拼搏。近年来徐州先后参建过京津城际、广珠城际、钦北铁路、亚吉铁路等国家重点工程,曾获四川省“五四”青年奖章、四川省劳动模范、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十大“最美职工”等荣誉称号。如今,徐州如同一颗闪耀的筑路明星,一路高歌猛进,为中国的铁路事业奉献着青春年华。

编辑:LRY

相关新闻

公告通知

热门标签

四川维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14000428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川新备13-000057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总)网出证(川)字第01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80009
非本网原创图片来自网络,未标明版权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