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立潮头助伟力 崇州市总工会奋力助推乡村振兴纪实

2020-11-02 15:31 来源:51网 分享到:

清风徐徐飘霓裳,余味袅袅赛茶香。

9月4日,由崇州市总工会、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市人社局共同举办的“我爱故我创、培根行动”暨2020年成都百万职工技能大赛崇州茶艺师赛在鲜道·幸福里拉开帷幕。来自全市的30多名茶艺师参加大赛,大赛旨在进一步提升茶艺人才队伍技能水平,推动茶产业快速发展。茶艺大赛仅仅是崇州市总工会举办的众多活动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崇州市总工会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重大战略部署,着力思维创新、理论创新、工作创新、方法创新,从“建功新时代、建设新天府”乡村振兴志愿宣讲活动到实施“匠心、匠人、培能行动”,从引导大力发展竹艺、茶艺、木艺到组织开展藤编、竹编、木雕等技能大赛,从选树  “优秀工会主席”“成都最美基层工会主席”到“崇州工匠”“崇州好职工”“崇州好工人”评选等,以一项又一项扎实有效的主题实践活动,凝心聚力,助推崇州乡村全面振兴,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助推者、践行者、奋斗者,全体干部职工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乘风破浪,勇立潮头。他们的经验做法,为全省各地工会系统助力乡村振兴做出了有益探索和实践。

崇州,地处四川盆地核心地带。身处崇州这座4300多年的历史文化名城,或许会想象古人在罨画池畔、东亭前休闲游玩的画面,或许会吟诵有关这里的唐诗宋词名家绝句,或许会被她穿越千年的历史文化精粹深深感动。而今天讲述的,却是这座古老城市工会系统在新时代创新发展中书写的助推乡村振兴的全新篇章。

这是一次思想理念的新变化。当他们把目光投向崇州大地的辽阔山水,视野里呈现的是一片盎然生机。目光锁定脚下的土地,前行的意志更加坚定

时光回溯到2018年。新年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全新出台。


慢享湿地小镇天府国际慢城项目“风吹稻花”

一号文件,赫然摆放在崇州市工会领导班子的案头。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工会怎么做、做什么?在市委常委、市总工会主席王成龙的带领下,工会一班人直接来到廖家镇、道明镇、白头镇等地现场,结合基层现状进行调研。他们转田坎,进竹园,访农家,拉家常,问需求,听建议,一圈走下来,工会领导们感触良多,有了更深思考和更清晰的思路。

“一号文件开宗明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推进乡村振兴,工会系统理应有所作为,而且可以大有作为。”

“崇州区位优势不差,生态资源富集,这几年发展快变化大成效好,但用乡村振兴的标尺来衡量,还有提升发展的巨大空间。”

“从发展到振兴,从起步到腾飞,势必有一个艰难的过程。缩短这个过程,各行各业责无旁贷,工会系统应当结合自身的工作职能职责主动作为。”

理念碰撞带来观念变化,观点交锋促成思路聚焦。随着对中央一号文件学习的不断深入,崇州工会助推乡村振兴的思路越来越明确。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工会工作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一国家战略。只有始终围绕党和国家的战略决策来谋划,工会工作才能保持正确的方向;只有始终围绕党委、政府的重点工作来落实,工会工作才能做得实做得深;只有始终围绕时代发展的主题来创新,工会工作才能不断开拓新局面。”市委常委、市总工会主席王成龙的一席话,像一只紧紧握住的拳头,把市总工会一班人的心紧紧凝聚在了一起。

紧接着,市总工会一系列全新部署陆续出台。

-《崇州市总工会关于开展“我爱故我创·培根行动”工作方案》《崇州市总工会关于实施“魅力工会·培心行动”工作方案》《崇州市总工会关于新市民素质教育培训工作方案》全新出炉。扎实开展“中国梦·劳动美·崇州篇章”“建功新时代·建设新崇州”、新市民素质教育培训等主题宣传教育,引导广大职工投身乡村振兴伟大实践,打造具有时代特征、崇州特色的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品牌,凝聚乡村振兴共识,增强助推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崇州市总工会关于实施“匠心·匠人·培能行动”工作方案》《崇州市总工会关于评选“优秀工会主席”“成都最美基层工会主席”“崇州工匠”“崇州好职工”“崇州好工人”方案》等全新亮相,开展藤编、竹编、烹饪等为主题的职工技能大赛、“践行新理念、建功‘十三五’”主题劳动竞赛等活动,实施技师培养行动计划、职业技能带头人选拔计划、评选10名“崇州市首届十佳乡村工匠”。这些方案,明确了助推产业发展、助推人才振兴、助推产业融合、助推文明新风等多领域重点工作与崇州市委、市政府关于乡村振兴总体部署无缝对接。

一个个文件,凝结着崇州工会领导对助推乡村振兴的深深思考,饱含着崇州工会系统干部职工致力助推乡村振兴的深深情怀。

一个个活动安排,体现的是崇州工会人助推乡村振兴的行动计划,宣示的是崇州工会人助力乡村振兴的果敢信心。

一次次主题教育,激发的是崇州工会人建功新时代的豪情壮志,展现的是崇州工会人团结拼搏的进取精神。

一场崇州工会人助力乡村振兴的全新战斗,在崇州109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悄然打响。

这是一次工作结合的新尝试。当他们把突破的重点放在人才队伍建设,眼前呈现的是一派勃勃生机。重点锚定振兴的人才,壮大的信心更加坚决

突破,从振兴乡村竹林产业人才培育入手。

原来,在深入乡村的调研中,崇州总工会领导深刻认识到,崇州的林盘资源富集,但面临“养在深闺无人知”的尴尬。

“‘四川是产竹大省,有关竹子的诗词佳话也流传甚多,薛涛遍栽名竹的望江公园,苏轼取竹舍肉的典故,让四川的竹子增添了几多文化色彩,要因地制宜发展竹产业,让竹林成为四川美丽乡村的一道风景线’,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四川时的这番话,给了我们极大鼓舞和启示。推进竹林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要求的内在要求,是崇州总工会助力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谈到当初的决定,王成龙感触良多。

盘活林盘,人才先行。

崇州总工会依托成都市职工大学、崇州市人才学院,搭建崇州工会干部培训基地,每年举办工会干部高级研修班、工会业务培训班4期以上,参训干部不少于400人,新任工会主席全部轮训一次。专家讲座、参观学习、交流讨论,让人们对进一步开发林竹资源的认识有了飞跃提升。“过去,我认为林竹资源主要的功能就是保护生态,出售原料只是附带功能。现在我意识到,竹林资源,既是生产资料,更是传承农耕文化的有效载体,更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支撑。”道明镇镇长马强颇有感慨。

崇州市总工会立足创新驱动和人才强市,以“中国梦·劳动美”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职工技能大赛、“崇州工匠”认证、“优秀工会主席”评选、“五一劳动奖”评选等先进典型活动。近三年,培育了四川省劳模4人、成都市劳模6人、成都市工人先锋号19人、成都市五一劳动奖状8人、成都市五一劳动奖章24人、成都工匠罨画工匠42人、百佳职工创客明星2人。筹建劳模工匠展示馆、建立劳模工作室、技师工作室、职工创新工作室。

与此同时,扎实开展“农匠·培能行动”。与现代农业功能区管委会、市农业农村局、人社局一起,通过创业培训、典型带动、贷款与贴息援助等举措,创新“现代农匠”培训机制,推动农民工创业园区、“乡村创客空间”、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叫响崇州“农村双创”特色品牌。

在此基础上,市总工会积极协调金融机构建立绿色通道,贴息83.53万元,支持149户农民贷款发展特色产业,培训农民工6600多人,为农民工在家门口实现创业就业提供了有力保障。

竹艺村,原为道明镇的一个自然村落,86户人家居住在123亩的土地上,过着依竹而居、削竹为器,“山上清泉山下流、家家户户编花篼”的传统生活。

几年过去了,这里的巨大变化令人啧啧称奇。为重现陆游笔下《太平时》意境,崇州市依托竹艺村自然资源、人文禀赋,结合当代建筑艺术表达手法,将现代美学元素融入自然林盘,创作出具有现代中式特色的建筑“竹里”。内与外、竹与瓦、新与旧,被概括在“无限形∞”的屋顶之下。展示、展览、会议、餐饮、娱乐等多重功能,被有机地布局于屋顶之下,成为建筑对时间、空间、环境的回应。竹里,这个全方位展示当地传统竹编工艺的建筑,如今已经成游人争相打卡的“网红”景点,并先后受邀参加芝加哥建筑双年展、威尼斯双年展。

为解决人才结构单一问题,市总工会积极参与人才牵引,竹艺村引进现代诗人、中医养生、艺术家、名誉村长等多名新村民入驻竹艺村,实现了人才结构多元化。

“人才,为竹艺村林盘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撑。”在道明镇党委书记康蓉看来,竹艺村林盘之所以有如此辉煌的成就,靠的就是人才。以传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道明竹编为脉、以设计为媒、以文创为魂、以治理为本,竹艺村林盘采取“天府文化+设计师联盟+集体经济组织”模式,引进同济大学等国内外规划设计专家团队,孵化文创产业联盟,形成“原住民+专业公司+集体经济组织+人才联盟+商家联盟”的“五位共治”发展模式。

用文化延续未来,让艺术点亮乡村。

在人才的引领下,现在的竹艺村逐步改建出竹艺工坊、三径书院、遵生小院等多种形态的新中式风格建筑群,配套完善登山步道、健身路径、农家书屋、竹艺广场,展示出林盘点、线、面不同层次之美,呈现出一副“岷江水润、茂林修竹、美田弥望、蜀风雅韵”的锦绣画卷。道明镇因此斩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目前,道明当地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传承人38人,其中国家级1人、省级2人、成都市级5人、崇州市级30人。竹编艺人300余人,区域产业从业人员3000余人。他们是崇州竹林产业的排头兵,也必将成为崇州乡村振兴的领头羊。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事实的确如此。如今,打造各类高精尖人才队伍,已经不仅仅是工作规划,而是崇州市总工会工作的着力点。“致力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是崇州市总工会确定的重点工作之一。实践证明,工会工作只有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脉搏,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才能找准发力点、切入点,也才能在乡村振兴中实现有位有为。”谈到阵地建设,崇州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王勇思路清晰:“下一步,我们将以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为契机,实现职工服务阵地与镇(街道)文化服务站、党群服务中心的共建共享,实现崇州职工服务阵地、职工文体活动阵地全覆盖。”

这是一次职能定位的新探索。当他们把工作职责定位于乡村的全域腾飞,蓝图上绘就的是一幅动人画卷。融合锁定奋斗的路线,希望的明天更加灿烂

“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置身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成都市提出调整城镇空间布局、重塑经济地理形态的十字方针。

“‘西控’是转型发展的顶端设计,但‘西控’不是‘管控’,核心内涵是提高产业门槛,优化资源利用方式,划定城市开发边界,重在以控促优,保护自然文化景观,提升西部生态功能,优化城乡空间结构,提升绿色产业发展能级。”这是崇州市委书记欧昭对“西控”的理解,也要求崇州市按照公园城市先行区、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示范区和高品质生活宜居地“三区一地”的新定位新方向建设,加快推动崇州绿色发展、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

廖家镇,恰好位于“西控”的核心区域。这片位于成都市中心城区外西侧、崇州市东北角的24.51平方公里土地,属于典型的平原坝区,金马河、黑石河、羊马河穿境而过,拥有水田林湖良好的生态本底。

“助推廖家镇全域振兴,从某种意义上说,将为崇州全域乡村振兴趟出一条新路子。”在崇州市长尹念红看来,作为乡村振兴和“西控”策略大棋盘上的一枚棋子,廖家镇举足轻重的地位不言而喻。

“越是市委、市政府关注的,越应该是市总工会着力的”。这样的理念,早已成为崇州市总工会上下的共识。

市委常委、市总工会主席王成龙带领一班人来到廖家镇走访、调研、讨论,理出新思路,找出新发力点。

从历史渊源到现实状况,从突出优势到明显短板,从潜在价值到市场预期,通过走、查、看、访、听,对廖家镇资源情况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分析。他们发现,尽管全镇河、湖、湿地等水生态系统较为丰富完整,但尚不具备生态旅游条件。镇域虽不乏精品花卉苗木,但大多只停留在传统花卉苗木种植交易上,没有形成产业联动。生态资源与传统产业发展虽有一定基础,但各自为阵,尚未实现跨界融合,因而产业链短、附加值低。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多产业融合,是产业兴旺的一个现实突破口。通过调研,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一语中的、直击要害,为我们正在推进的工作加了压,但同时也为我们定了心、添了劲。”崇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罗加勇动情地说。

响鼓要用重锤,沉疴需下猛药。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和市委常委、市总工会主席王成龙的大力推动下,市农业农村局全面启动多产业融合振兴计划。

-加快花卉苗木种植提档升级。在巩固传统苗木基础上,培育市场价值高、观赏性强的紫薇2000亩、小叶桢楠1200亩、红豆杉400亩和其它精品花卉800余亩,实现种植、观赏于一体,一、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良性互动,提升花卉苗木附加值。

-推行“人才+项目+基金+基地”模式,引进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中央美院、香港观酌等国内外规划设计专家团队,推进“农商文旅体”发展要素横向融合向“策投规建营”纵向全方位服务。

-促进“重大项目+川西林盘”联结,沿林盘绿道布局天府国际慢城等32个总投资951.6亿元的农商文旅体融合项目,推动借景造势、以景兴业,打造产业绿道。

-遵循“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商业化逻辑”,推动严家弯湾林盘吸引香港、加拿大等优秀人才,建成“观庐”“合竹苑”“君伙文创工作室”“观舍”等民宿文创项目,形成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新业态。

今天的廖家镇,产业融合亮点纷呈。

在这里,当花卉与昆虫跨界相融,哪怕只是一片普通的紫薇花,也会让瓢虫文化的注入而一跃成为省级农业主题公园。连续三届紫薇文化嘉年华暨川西童玩艺术节的成功举办,让“瓢虫村”名声大噪,观花卉、看民俗、赏赛事、尝美食,让游客对瓢虫村充满了神往。

在这里,当木料与工匠相遇,那怕只是一截树木疙瘩,也会绽放出绚烂的异彩。以“木”为介,廖家镇民和村串连起古建艺雕馆、川派盆景园、红豆杉养生园和海川水景,打造出旅游观光、文化体验、康体养生之所。而连续两届木艺手工雕刻现场创作大赛,更是进一步擦亮了“木艺村”这张亮丽名片。被评为“成都工匠”的廖家木雕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冬林,培养青年艺雕人30余名,培训了500多名艺雕艺术人才,把传统木雕技艺与产业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农商文旅体融合的“木艺村”特色发展之路。

在这里,当作物与鱼虾相遇,哪怕只是传统的种养,也会因“稻虾共生”的种养理念而结出累累硕果。作为廖家镇传统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点睛之笔,稻虾体验馆“田树里”,正不断释放出跨界融合的强劲动能。

要点上开花,更要遍地春风。

当我们来到白头镇五星村时,看见一排排白墙灰瓦水墨风的建筑错落有致,游人如织,产业兴旺;一片桤木河湿地,五星福居、五星逸居、五星闲居三个幸福美丽新村,三个现代农业产业主体布局和集体经济的发展托起了“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

白头镇党委、政府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大胆探索创新实践,探索出“二二三四”发展模式,壮大集体经济,让乡村全面振兴起来。“二二三四、发展模式就是:两固化,集体资产进行规范化登记和股份量化,实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和集体经营性资产股权量化。两精准,精准选择项目,走特色化产业之路,精准组建团队,走专业化运营之路。三平台,城市资本进入平台,引领群众参与平台,引领产业发展平台。四保障,保障集体收益、保障投资效益、保障群众权益、保障社区公益。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较好回答了村集体经济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如何可持续发展等根本问题。集体经济的发展,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的强大引擎和重要支撑”白头镇党委书记李铭剑介绍说。

站高立远,方能把准方向。思维敏锐,方能统筹全局。勇立潮头,方能不辱使命。

“立足脚下这片土地,我们必须为她的古老富美喝彩,也必须为她的崛起腾飞出力。做好乡村振兴这篇时代答卷,需要崇州各行各业的携手奋进、齐心努力。唯时代不可负,唯乡村不可负。”回望3年奋斗的点点滴滴,王成龙眼眶湿润。

编辑:ZX001

相关新闻

公告通知

热门标签

四川维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14000428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川新备13-000057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总)网出证(川)字第01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80009
非本网原创图片来自网络,未标明版权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