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读书征文 >

心之“苦”旅

2015-09-08 13:27 来源:51网 分享到:

心之“苦”旅——记《文化苦旅》

王文渊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天然气研究院

“我抛弃了所有的忧伤与疑惑,去追逐那无家的潮水,因为那永恒的异乡人在召唤我,他正沿着这条路走来。”——泰戈尔 《采果集》

看文化苦旅,便一直在寻找怎样诠释“苦”的含义。

这是中国之旅。北方南方老镇小城,带着或敬仰或怀念或探访的心情,走过细细长长的小巷,跨过高高低低的门槛,叩开大大小小的院门,豁然洞开的是深埋于尘世的文化史。

这是文化之旅。从黄沙漫天的道士塔开始,穿过三峡沿着长江顺流而下,到了烟波渺渺的江南,结束于异乡漂泊者的脚步声中。

这是精神之旅。两千多年前的都江堰依旧静静地滋养着天府之国,神秘艰涩的傩戏仍在贵池敲响傩祭的鼓声,曾经藏龙卧虎的江南小镇,只余下或精致或拙朴的园林容世人品评,离别故土的漂泊者们依旧是黄皮肤、黑头发的华夏儿女,可祖祖辈辈口耳相传的华语已渐渐从唇角流走。

我是喜欢带有霉蚀气味的历史的,文化史又盛。

这位学者从人类戏剧史的研究中感受到对背景文化土壤研究的必要性,然后转向到人类文化史的研究中去,在无数的行走中体味着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的撞击,颠簸的旅途上留下思索沧桑的文字。于是乎字里行间挤着中华文化在各地的投影,满书蕴满深厚的历史韵味。

萧杀的大漠中有背载罪名的道士塔,蜿蜒的流水弯折出一个周庄。

先生有一种能力,用笔尖勾勒出一处处风景,不用图画却能把一个个生动的画面深深印在你的脑中,带着厚重的底蕴和深邃的情感。

先生利用在各地讲学的机会四处游览,倒也自在轻松,那“苦”从何来?

我想,远一点,是震撼于文化遗迹的辉煌与它所在文化背景的灿烂,感慨于文化的流失及所带来的精神缺憾。近一点,是思索于人类自身的精神价值,在文化遗迹的衬托下映照人的面貌。

《道士塔》中的王道士用无知和愚昧葬送着灿烂的敦煌文化,字里行间的沉重和悲愤无数次地痛击我的灵魂,那些屈辱的岁月,人命且如草芥,文化遗产如何护佑。无可奈何中只能和先生一样,无声地在心底呐喊:我好恨!

《风雨天一阁》却呈现了另一种动人,范氏家族用严苛到近乎不近人情的族规,历经数百年,诚惶诚恐地守护下一阁藏书。天一阁就是一个缩影,一个象征,就像先生在文中所说:“它的主要意义已不是以书籍的实际内容给社会以知识,而是作为一种古典文化事业的象征存在着,让人联想到中国文化保存和流传的艰辛历程,联想到一个古老民族对于文化的渴求是何等悲怆和神圣。”

“登天一阁楼梯时我的脚步非常缓慢,我不断地问自己:你来了吗?你是哪一代的中国书生?”读到此句时不由得怆然泣下。不敢自称中国书生,仅是自小爱着历史与书籍,这样艰辛甚至于悲壮地保留下的古籍,沉默地等待新时代来临,保存这些历史的天一阁本身就像一部宏伟的长篇史诗,胸腔里的震撼和触动无处可去,只能化作两行薄泪,远无法承载文明的厚重。

终于懂得,为何这场旅途会冠之以“苦”。它涵盖了太多,承受了太多,不厚的一本书却无法一口气读完,几次停下只为平复胸腔中满溢的激愤,原来,散文也可以写出历史的重量。太多的屈辱,太多的痛苦,太多的无可奈何让一颗心不堪重负,只能用含泪的双目来回望时空彼岸的那些过往,眼底映出的却不光是遗憾,更有中华文化的强韧和自信。

用脚步丈量历史的长短,用心去感受厚重的情韵。苦,亦乐。

在醇厚的古老文明面前,怀着景仰的心思索沉重的话题,对比着千年之间人的性灵。苦,亦乐。

从余姚到河姆渡,从锦屏山到天一阁,信客夹着雨伞坐上夜航船,摇摇晃晃飘过南方水乡高高低低的桥洞。中华文化的水波微荡,映上一轮月亮。

与笔端相比,更看重脚步;与文章相比,更关注生命;与精细相比,更倾情糙砺。荒原上的叹息总是糙砺的。

他用手掌抚摸老人的伤痕,引发的苦思贯穿了千年。这旅程虽苦,却真。

友情链接:51网51情缘网51社区四川新闻网桂工网中工网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我要链接|版权声明|法律顾问|广告服务|技术服务中心

51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14000428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川新备13-00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