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读书征文 >

让书写之美不再只是记忆

2015-05-18 14:59 来源:51网 分享到:

让书写之美不再只是记忆

李红琳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管理培训中心

小时候似乎也有过短暂的习字时光。记得父亲递我给一张九宫格、一支毛笔:“横要平,竖要直,撇要有力”。而我则一脸茫然地举着一方直尺问父亲:“横要多平,竖要多直,用尺子画出来行吗?撇要多用力,在纸上戳个洞行吗?” 看着如此愚钝不堪的我,父亲一句“顺其自然吧”,放弃了对我习字教育。那时在我看来,字嘛,会认能写就好了,依葫芦画瓢,“画”得漂亮点就好。偶尔见到赏心悦目的字,也只知其美,不知其所以美。看了蒋勋先生的《汉字书法之美》,才真正明白汉字书写的种种美丽。

从结绳记事到仓颉造字,汉字为了记载和保存我们的记忆而出现。甲骨文、金文把图形描摹成了文字最初的形态,大篆、小篆用毛笔发展出了“锋”的美学,字里行间流露着官方的端庄与民间的秀丽;一群不知名姓被称之为“隶”的人“破圆为方”创造了隶书,而汉隶中的“波磔”开创了水平线的流动之美,如大雁展翅、水袖飞舞,既使消失在了唐楷盛行的时代,也永远留在了中式建筑的斗拱与飞檐之间。

唐楷的严谨与规矩,制定了千年来汉字书写的典范,见字既知法度明进退,做人与做事的规矩方圆尽在其中。谨言慎行之下,行书、草书、狂草的出现却是对正统的叛逆与自在书写的追求,谁能想到流芳千古的《兰亭序》竟是王羲之随性的一页草稿?从唐的繁花似锦到宋的素简淡泊,汉字的美学从时代的典范走向了个性的张扬与意境的崇尚,“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心随意动,笔随心至,苏轼在《寒食帖》中跌宕起伏的情感,透过书写的线条与笔峰完成了“心意合一”。

元明时代,“由书入画”、“由画入书”,一片小小的竹叶就是汉字的撇与捺,文字的勾提顿挫即是树藤的虬劲折转,自此书画同源,合为一体。诗、书、画“三位一体”在清代已蔚然成风,充满古拙的书写更体民意知民趣。

漫长的岁月中,汉字用它或庄重、或灵动、或写意、或狂放的书写道尽了世间兴衰、人间悲欢。书写的美因字而生,因时而异。

而所有的美,都缘于我们的内心感知,欲赏其美必先知其美。这让我想到了卫夫人和她的《笔阵图》。据说卫夫人是书圣王羲之的老师,在教导王羲之习字前,她带王羲之看了坠石、云涌、枯藤、犀角、弓弩、海浪,并写下七个词:高峰坠石、千里阵云、万岁枯藤、陆断犀象、百钧弩发、劲弩筋节、崩浪雷奔,而这七个词组成了著名的《笔阵图》:

一点要有高峰坠石的速度与力量;

一横要有千里阵云的广阔与涌动;

一竖要有万岁枯藤的强健与坚韧;

一撇要有陆断犀象的锋利与决绝;

斜钩要有百钧弩发的弹性与张力;

横折钩要有劲弩筋节的弓弦紧扣与劲道十足;

一捺要有崩浪雷奔的连绵不绝与汹涌奔腾

《笔阵图》教授的不仅是书写,更是教授我们去感受与领会万物生长的美、生命律动的美。书写的美因万物而生,因生命而美。

今天,当一连串键盘的敲击,便可使汉字赫然纸上;一次简单的鼠标点击,即可让隶楷行草轮番上演,一笔一划的书写似乎已不再是生活的必然。蒋勋先生也说,写这本书的目的是““用书法之美唤醒每个中国人的书写记忆”。然而,汉字书写作为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如果我们不了解书写之美是每个时代风骨的集中体现,不能体会书写之美是源于对万物对生命的崇敬,在追梦中华复兴的今天,又如何在世人面前展示我们的“文化自信”呢?

书写之美不应只是记忆。

写到这里,我有些懊悔了。我已经错过了能最纯粹地感受美描摹美的年龄,便不能再失去欣赏美研习美的时间。

展一纸九宫,执一支彤管,蘸一滴新墨,再习汉字千年风骨。

友情链接:51网51情缘网51社区四川新闻网桂工网中工网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我要链接|版权声明|法律顾问|广告服务|技术服务中心

51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14000428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川新备13-00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