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读书征文 >

李商隐 夜读的灵犀

2015-04-28 10:47 来源:51网 分享到:

李商隐 夜读的灵犀

黄静 省政协机关工会

小学时,看电视剧《红楼梦》,几十集的电视剧就牢牢记住了一个情节,黛玉说她最不喜欢李商隐的诗,却偏爱那句:“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就是这个情节让我知道了晚唐有个李商隐。后来,读到“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爱煞,却想不通黛玉为何不喜欢李商隐。

或许,就为了那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吧,在一堆唐宋名家专集中,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李商隐。春夜,放上最爱听的音乐,钻进被窝,悠闲的靠上床头,拧开台灯,拿出诗集,准备进入那充满华美哀愁的诗境,然后,很“小资”的睡去。

第一次细细的了解李商隐的身世。竟觉着晚唐的凄风苦雨正慢慢向我袭来,风雨飘摇中,一个孤独的身影蹒跚向前,道不尽的失意悲酸。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浪花淘尽多少英雄,能有几个名字历千年沧桑依然熠熠生华。想晚唐,那么多的名字原本只是昙花一现,今天我们还知道某某是某处节度使,给事中……只因他们曾是一位姓李名商隐、字义山、号樊南生的失意文人依附的对象。难以想象他们是带着怎样的自得心情来收留李商隐的,而诗人的自危、感激和企盼的种种心情更令人不堪设想。我觉得累了,短短四页的身世介绍,已让我身心俱疲,原来,李商隐是不适合夜读的呀。

李商隐有很多抒发自己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苦闷心情的作品,特别想说说读《骄儿诗》时的心情。素来不爱长诗,却认认真真读完了《骄儿诗》,读不到李商隐爱子衮师的聪明活泼,天真可爱;读不到在旁人看来溢于言表的爱子之情。就读到一句话:“憔悴欲四十,无肉畏虱蚤”,时年李商隐三十七,正值盛年,可已自觉憔悴衰老。我读这句诗,读出了多少“抚凌云而自惜”的忧伤,;读出了多少奔波劳碌、漂泊之苦。写《夜雨寄北》在巴山,写《七月二十日崇让宅宴作》在洛阳,写《齐宫词》在南京,写《听鼓》在武昌……更重要的是这些奔波是从一次失望走向另一次失望,从一处幻灭投奔另一处幻灭。羁旅行役中,有过几回触景伤情,酒入愁肠。其实,我不得不承认,李商隐的妙笔将儿子的聪明可爱写得淋漓尽致,然而,正因为如此,我觉得那时那地的他真的老了,憔悴了,或许,那就是他英年早逝的预言吧。

如果没看到“愁到天地翻,相看不相识”这样的句子,是不会特别关注李商隐悼念妻子王氏的那些作品的。是的,我本来念着的是那十几首华美、含蓄、工整、精丽的无题诗。可是,我看到了,我不禁想起了苏轼的悼亡作《江城子》中的名句:“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他们都知今生无望,还求着来世,又怕来世相逢彼此不认识,真是痴人说梦啊。

公元851年,李商隐妻子去世,同年冬天,他只身远赴巴蜀,在剑阁遇雪,写下这样的诗句:“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读罢,手指正触到书中那个“雪”字,不禁神经质的赶紧把手缩了回来,似乎那字灼痛了我,又似乎冻伤了我。元曲中有一首《寄君衣》这样写到:“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两相难。”这样的矛盾,这样的牵挂是不属于李商隐了,他只有踽踽独行于漫天风雪中,回想着织机旁永不再来的温暖,唯有千行热泪是暖的,唯有千年后我陪他同哭的那颗心是暖的。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这是李商隐暮秋出游时的悼亡之作。此身尚存,此情仍在,而一切都成追忆了。这时候,音乐正好放到《Waiting for you》, 翻译成中文叫《此情可待》那首歌,呆呆的听着,不知该如何。开始后悔今晚的夜读了。不知怎样形容我在这秋夜读一颗孤独飘零的心时的心情,借用《神雕侠侣》的结尾罢:“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泪水夺眶而出。

王国维说鉴诗有三味,我只得其中境界最低之两味,好在只是夜读而已。我是性情中人,读到痛处,不能自拔。难免失态与古人同悲。一夜难眠,早起面容枯槁,神思恍惚。心想健康、快乐如我尚且如此,更何况身似弱柳,多愁善感的绛珠仙子,黛玉为何不爱李商隐的诗,似乎有些明白了。

友情链接:51网51情缘网51社区四川新闻网桂工网中工网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我要链接|版权声明|法律顾问|广告服务|技术服务中心

51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14000428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川新备13-000057